伤痕·苦难·革命——“伤痕文学”中的革命集体记忆书写

来源 :淮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gineer7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反思“文化大革命”、寻求民族文化身份的背景下,中国民众开始了对传统革命文化集体记忆的再次聚焦与重构。“伤痕文学”在这样的背景下,借助文学的优势和功能对中华民族有关现代革命的集体记忆进行了苦难性重构。本文通过“重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伤痕文学”现场,越过那些覆盖在“伤痕文学”表面的宏大修辞,进一步了解当年“伤痕文学”中所营造的“文化大革命”的苦难集体记忆的真实状况,力图从苦难革命集体记忆的叙述框架、主体诉求以及复现机制中勾勒出“伤痕文学”中革命集体记忆的演化过程。  第一部分为本文的绪论,主要交代“伤痕文学”产生与发展的脉络、有关“伤痕文学”研究的文献综述、以及本文所涉及的集体记忆理论的简介和文献综述、还有本文所遇到的问题与拟解决方法。  第一章主要通过对时空事件的选择、感性叙述方式以及社会文化建构的分析,来论述“伤痕文学”中的苦难革命集体记忆的建构的叙述框架。  第二章叙述了“伤痕文学”主体的不同诉求及其体现,分析了苦难革命集体记忆的建构过程。  第三章通过分析“伤痕文学”中的复现机制,论述了苦难集体记忆与经典革命集体记忆的变异关系。  第四章是本文的结语部分,主要是对前面几章的总结。  “伤痕文学”中苦难的革命集体记忆的建构有对历史原貌的再现,有对历史事件的转借、想象,也有对历史的结构性修改和创新。由此本文试图通过聚焦于“伤痕文学”中的苦难革命集体记忆的建构过程,引起人们更加关注革命集体记忆的变迁史,更重要的在于为我们认识革命集体记忆的构建与演化规律尽绵薄之力。
其他文献
(中国石材协会标准,CSBZ 004—2016,2017年3月1日实施)前言本规范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编写。本规范由中国石材协会提出并归口。本规范由中国石材协会石材应用护理专
期刊
郑谷是一位在唐末至宋初诗坛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他的诗歌不仅结合个人多廪的身世与国家时代的灾难于一体,真实地反映了唐亡前的一段历史,而且在继承前人、融合各家的基
该文首先提出印象派与野兽派作为现代绘画艺术的代表流派,通过对这两个流派活动期间出现的代表性画家的艺术理念的描述,揭示他们为绘画艺术由古典到现代的转型作出的贡献,指
作文的评价,传统的做法是教师评、教师改。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教师耗时费力不少,辛辛苦苦地圈点勾画,打错别字,写眉批,写总批,甚至连标点符号都要批改,每一页都画得红红的。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