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股权分散程度的提高,会计目标也由过去的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方向转变,会计信息的解释能力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普遍关注。我们认为信息在时间上的分布有多种表现形式,不仅表现为过去的信息、现在的信息,更多的应当是表现为未来的信息。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主要是基于资产以及负债的账面价值,重点强调发生在过去的会计信息,不能对经济环境的变化做出及时的反映,无法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能够为其决策参考带来实际意义的未来信息。而公允价值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全新的会计计量模式,能够显著提高会计信息的解释能力,提供更为广泛的增量价值信息,满足投资者的决策需要,帮助投资者更加准确的预测公司的经营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因此,公允价值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因为其高度的决策相关性而受到人们的推崇和青睐。2006年,伴随着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我国全面扩大了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这使得我国公允价值的研究取得了较为长足的进步,国内研究学者对于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大多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然而,金融危机的爆发却使得公允价值再一次的面临质疑和争议,国外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纷纷调整了公允价值在金融资产计量上的应用,提高了金融机构在金融资产计量属性上的自主选择权。面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的公允价值计量应该何去何从,是否应当重新规避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应用?虽然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暴露出了在计量模式上的弊端和漏洞,但是这不应该成为放弃应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理由。相反的,我们应当把此次金融危机视为一次深入拓展公允价值研究的良好契机,针对不活跃的交易市场环境下如何提高公允价值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进行更加充分的探讨,完善我国的公允价值理论体系。本文首先对公允价值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描述,对公允价值及其相关性的定义和理论基础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从理论角度分析了公允价值在提高价值相关性方面确实存在巨大优势。在相关理论的支撑下,本文根据研究目标提出了相关研究假设,采用2011年和2012年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数据作为样本,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方法,采用在价值相关性研究领域比较成熟和完善的价格模型,以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作为因变量,通过拆分变量来检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额同股票价格之间的价值相关性。通过对符合条件的数据进行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我们可以较为清晰的看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变动额与股票价格之间确实存在相关关系,证明了之前的假设,肯定了公允价值在价值相关性方面所具有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