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吡咯桥联体系的化学传感器的分子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xcun8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博士论文的工作在超分子化学理论的基础上设计、合成并表征了两类化学传感器,并分别对它们的识别性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两类化学传感器为:(1)基于二吡咯桥联喹喔啉(DPQ)体系的化学传感器;(2)基于卟啉体系的化学传感器。在本工作中,我们通过UV-visible光谱滴定、荧光光谱滴定、伏安法线性扫描(LSV)滴定等测试手段分别研究了我们所合成的这一类新型的二吡咯桥联喹喔啉(DPQ)体系的化学传感器对金属离子Co2+,Ni2+,Cu2+和Zn2+的识别作用,并发现这类化学传感器在乙腈(ACN)溶液中对Cu2+离子的识别表现出了选择性和灵敏性。它们对Cu2+离子的良好识别作用不仅表现在光谱滴定图谱与伏安法线性扫描(LSV)滴定图谱的明显变化上,在乙腈(ACN)溶液中,它们对Cu2+离子也能表现出明显的肉眼可见颜色变化。这表明,这类化学传感器对Cu2+离子的识别作用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此外,我们对卟啉体系的化学传感器的研究其创新点表现在了对卟啉β-位的修饰上。目前文献所报道的卟啉体系的化学传感器大部分都是在卟啉环的meso-位上进行修饰,而在β-位上所做的工作比较少,而研究发现,与meso-位修饰相比,吥啉β-位修饰有着更高的产率和原子经济性。因此我们设计并合成了这一类β-位修饰的卟啉化合物多位点化学传感器,通过UV-visible光谱滴定、荧光光谱滴定、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等检测手段分别研究了它们与多种小分子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发现它们对一些具有生物活性的双官能团的客体小分子分别有着选择性的识别。
其他文献
摄影自1839年诞生以来,历经百年科技发展,它的职能也从最开始的'工作需要'转变为现代社会的生活需要。在如今的媒体环境中,笔者认为,第一轮传统媒体转型已经接近尾声
作者根据自身经验探讨了民用建筑里电气的分布问题,以供配电设施、低压配电与线路的设计、变配电所设施、消防安全、防雷接地几个点出发,深入研究了其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
【正】7月8日,九台农商银行在六楼会议室举办了全行服务技能大赛选拔赛。本次业务技能选拔赛除总行主赛区外,并在长春新嘉支行二楼设立了域外分赛区。来自各支行的网点负责人
当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把教学的重心有意或无意地偏向于“得意”一侧,认为阅读教学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读懂内容,理解思想,体验情感即可。其实
2014年4月7日,由杜拜港口世界公司、哈萨克斯坦国有铁路公司、东方之门联盟、哈铁决运公司联合举行的《霍尔果斯一东方之门》特别经济区发布圆桌会议在阿联酋迪拜召开,主办方举
目的:探讨胃癌采用甘露聚糖肽(力尔凡)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期间,治疗的96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进行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