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集合式住宅最先出现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开埠城市,经历了七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最初用标准化、工业化的手段,着眼于住宅建设量的满足,当这一问题解决之后,住宅建设转向质的提高,生理需求满足之后,转向自我实现的要求,住宅的多样性问题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集合式住宅单一性形成的原因,为打破单一性提供了切入点:1、标准化带来的影响;2、居住者参与度差;3、受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4、与传统居住模式的割裂。我国对集合式住宅多样性探索主要体现在对住宅适应性问题的关注上。住宅的适应性指的是住宅本身在使用的过程中对居住主体的动态适应,比如住宅适应居住家庭人口的变化,家庭结构的改变等等。对适应性的研究旨在解决标准化生产条件下住宅的多样化问题,同时还在引导居住者参与到设计和建设的过程方面做出了尝试。西方第一代现代主义的先驱者们率先开始了对适应性住宅的开发与探索,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后适应性住宅理论趋向成熟。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适应性住宅有:支撑体住宅和合作式住宅。我国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引进了适应性住宅的理论和方法,并应用到了集合式住宅建设的实践中。除此之外,还有如:“SOHO”住宅,青年公寓、老年公寓、两代居等等这类“基于不同人群居住要求提供的多种类型的住宅”。以上所述的适应性住宅,以及“基于不同人群居住要求提供的多种类型的住宅”是针对标准化带来的影响以及居住者参与度差这两个方面来解决集合式住宅的单一性问题,而针对后面两个原因,本文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面对现代主义所带来的“普世性”,以及与传统居住模式的割裂,“建筑类型学”从历史和地区中去寻找原型,并且认为设计来源于原型,但又超越原型,把历史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特殊性与普遍性完美结合。这样不仅可以找到遗失在现代建筑时代的过去曾有过的类型,还可以发展更多的类型,重新恢复建筑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