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50年代之后,随着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文化学等一批新兴交叉学科的兴起,语言个性开始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自俄罗斯语言学家维诺格拉多夫提出“语言个性”后,东西方语言学者对此都有不同阐释,其中对语言个性研究最为系统的当属俄罗斯著名学者卡拉乌洛夫。卡氏在《俄语与语言个性》及之后的一系列文章中,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较系统地阐述并论证了语言个性学说,提出了语言个性理论。根据该理论,语言个性分别呈现在语言掌握、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义层(零层级)、语言认知层(第一层级)和语用层(第二层级)三个层面上。语义层是呈网状的集词汇与语法于一体的个人词汇总量,分别由词(词汇)的单位意义、符号关系意义(聚合、组合、联想等)和词语(词组、句子)意义等成分组成,主要体现在语言的结构系统中。语言认知层由语汇概念、语汇功能(等级关系、语义场)和概念化的语句组成,主要反映个体对世界的认知状况,揭示和确立语言个性的世界图景。语用层由交际活动需要、交际形式及其情景、角色和话语样式等成分组成,主要体现在由个性的交际动机或目的、意向等引起的交际行为中。由此可见,语言个性是各种言语活动结果的抽象凝结或是某一语言文化框架内不同条件下交际和思想活动不同形式的常量。语言个性的存在使得不同语际交流间的等值转换成为了可能。翻译单位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界争论不休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东西方学者提出的翻译单位进行分析总结后发现,现有翻译单位的划分大都是基于功能对等或意义对等标准,即以词、短语、句子、篇章等语言结构层级或以意义为翻译单位。翻译实践证明,基于上述单位的翻译皆不能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误译层出不穷。本论文基于文学文本翻译,提出以语篇为单位,并在语言个性理论三个层级视角下分别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经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文学文本在语际转换过程中以语篇为翻译单位:1)可以更好地保障语际间语义层面的转换,减少因语言手段使用不当导致的误译;2)可以更好地规避因语言世界图景不同而导致的对原文理解的歪曲;3)可以更为深层地挖掘作者表达意图并在译语中得以传达。综上所述,通过对文学文本中语言个性的揭示可以全面深入地分析语篇,以语篇为翻译单位可以达到文本转换中的高质量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