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明确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但是随着苏东剧变、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社会转型的深化,意识形态领域中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社会思潮,使得少数社会成员产生了信仰迷失,甚至迎合西方敌对势力,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鼓吹指导思想多元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削弱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为了坚守主流意识形态阵地,整合各种社会意识的价值取向,正确引导多元的意识形态,本文在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特定背景中,综合运用文献研究结合调查研究、理论研究联系实践研究、历史研究方法、制度分析方法、对比研究方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尝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构建对话平台,并以此为推手,希望通过积极的方式实现各种社会思潮的对话和交流,从而占领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并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等内容。第二部分剖析了基本概念和基本要素。改革开放后,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社会分化加剧,产生了新的社会阶层,社会结构由单一变为多元。当代中国日趋多样化的社会现实及日趋多质的大众,必然要求我们对“大众”、“大众化”以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概念的特定内涵、发展历程及时代特点进行新的定位和解读。同时,在全球化时代,多元意识形态和文明话语间的对话重新成为全球交往关系的焦点。在当前价值观多元化和利益多样化的社会背景下,借鉴多种文明间的对话,在当代中国构建一个主流价值观与多种社会思潮平等交流的平台是历史的必然选择。第三部分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对话平台及其对现代的启示。第一,对话平台催生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成。19世纪初期先进思潮中的合理思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前期,对话、对话平台就已在各种流派思想之间发挥作用。第二,对话平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9世纪、20世纪之交,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实际与时代变化相结合,引导俄国人民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五大洲的广泛传播。尽管世界社会主义曾遭遇巨大挫折,但是历史反复证明,马克思主义是在艰难曲折中不断发展的科学真理。第三,“对话”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的启示。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既要使其理论内部圆融自洽,同时还要面对不同的理论挑战,唯有“克己”、“服人”才能使自己永远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第四部分解读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第一,全球化进程冲击了传统对话平台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我国不断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全球化正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人们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同时,全球化进程中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第二,市场经济的多元价值观丰富了传统对话平台的价值取向。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的建立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积极作用,但其同时也带来了消极影响和挑战。第三,当代社会阶层的变迁改变了传统对话平台的主体构成。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居民收入分配格局也出现了重大变化。我们必须正视当前利益诉求多元化、利益差距扩大化以及利益冲突加剧的现状,尝试马克思大众化路径的新探索。第五部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来思考构建对话平台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第一,主流意识形态要想成为人民群众的政治信仰和行为准则,必须转化为“大众话语”。因此,构建对话平台,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和各种不同话语之间的平等交流是马克思主义内在属性的诉求。第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就在于用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来武装人们的头脑,引导人们正确看待自己的利益,统一人们在重大问题上的思想认识。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念要求构建对话平台,实现主流意识形态与多种社会思潮充分的对话和交流。第三,虽然当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面临国内外各种意识形态、社会思潮威胁,但是意识形态国际博弈新态势拓展了文化对话的广度、强度与速度,为对话平台的建立提供了良好外部条件。第六部分从理论层面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对话平台构建。从经济层面来说,由于多种所有制结构、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分配形式的长期并存,导致了多种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的产生和存在,混合所有制应运而生。从政治层面来说,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加强党的政治代表性功能,提高政治整合能力。从社会层面来说,社会多元化以及西方文化的入侵,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出现了人民大众的核心价值认同危机。从文化层面来说,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要求我们党必须充分研究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规律和特点,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体系,增强党的文化整合功能。第七部分从实践层面探索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对话平台构建。第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巩固对话平台的物质基础。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能否在当今中国社会建立意识形态领域的对话平台,与稳固的物质基础,与党能否促进中国发展、能否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密相连。第二,增强执政党的先进性与建设服务型政府以营造对话平台的民主政治环境。稳定的民主政治环境能够为促进对话平台的完善,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挥政治保障价值。第三,加强社会各阶层、组织等参与对话平台的力度。正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组织之间话语权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失衡。应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意识形态的指导下,积极建构社会主义公民文化,增强社会各阶层、各组织的价值归属感,加快培育我国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第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提供对话平台的智力支持。在全球化大潮中,文化“软实力”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有特殊的重要位置。为维护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文化安全,建立对话机制,亟需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