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西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在中生代经历了多期岩浆-构造作用,引起岩石圈减薄,地幔性质发生改变,表现为大规模分布广泛的岩浆活动。本文对鲁西铁寨、三山峪、金星头三个中生代杂岩体进行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研究,确定杂岩体成因,初步探讨杂岩体形成的动力学背景,取得如下主要认识:(1)研究区杂岩体主要岩性为闪长岩、二长斑岩和闪长玢岩,其主量元素具有过铝质、高Na、低K、高Mg#的特征;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具有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的特征,无明显Eu、Ce异常;微量元素显示Sr、Ba、Pb正异常,Nb、Ta、Ti等高场强元素负异常,表现出埃达克质岩(高 Sr(433~1107ppm)、低 Y(6~13.3ppm)、Sr/Y 为(57.26-163.0))的地球化学特征。(2)金星头杂岩体闪长玢岩的U-Pb年龄为122 Ma,铁寨杂岩体闪长岩、闪长玢岩和二长斑岩的U-Pb年龄分别为123 Ma、123 Ma和125 Ma,三山峪杂岩体闪长玢岩的U-Pb年龄为123和125 Ma,均为早白垩世岩浆作用的峰期产物。(3)样品中新生锆石的εHf(t)值变化范围较广,在-25.6~7.8之间,说明其岩浆具有多源性;继承锆石年龄集中在~2500 Ma,εHf(t)值为2.5~8.8,可能为华北古老基性下地壳重新活化的产物。(4)研究区杂岩体的岩浆源区来自上地幔的部分熔融,并加入了基性下地壳物质,同时受到了底侵软流圈物质的混染作用。华北克拉通破坏的主要动力机制为俯冲的古太平洋板片回卷,引起软流圈上涌,岩石圈减薄,最终形成研究区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