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底泥藻类特性与浮游植物时空分布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zwr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通过培养实验首次对滇池底泥中的藻类的组成、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在综合前人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以往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了滇池浮游植物的时空分布及部分环境因子对藻类生长以及种群变化的影响。结论如下:滇池底泥中藻类的种群组成为:微囊藻属(Microcystis.sp),栅藻属(Scenedesmus.sp)、盘星藻属(Pediastrum.sp)、四角藻属(Tetraedron.sp)及角星鼓藻属(Staurastrum.sp),小环藻属(Cyclotella.sp)、直链藻属(Melosira.sp)及舟形藻属(Naricula.sp),与水体中常见的浮游种类基本一致。底泥中具有复苏能力的藻类有:微囊藻(Microcystis.sp)、栅藻(Scenedesmus.sp)、小环藻(Cyclotella.sp)、直链藻(Melosira.sp)和舟形藻(Naricula.sp)。在环境条件对微囊藻复苏影响的培养实验发现,温度与微囊藻的复苏率及复苏量关系密切,N、P浓度及光照周期与微囊藻的复苏率及复苏量不存在对应关系。出海口底泥中微囊藻的复苏量高于草海和罗家营,草海底泥中微囊藻的复苏量最低。滇池底泥中微囊藻的复苏对来年水华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对滇池浮游植物及环境因子的统计分析发现,滇池浮游植物生物量季节变化为:一年中通常有两个生物量的高峰,一般出现在夏季和秋冬季,浮游植物种群的季节变化为:在滇池绿藻多于夏季形成优势,蓝藻多于秋季和早春形成优势,硅藻易于冬春季节出现。滇池浮游植物生物量年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浮游植物种群的年变化为:1993年、1996年以硅藻和绿藻或绿藻为优势种群,2000年、2002年、2005年蓝藻为优势种群。滇池浮游植物生物量的空间变化规律为:草海>龙门村>出海口>罗家营。种群组成的空间变化规律为:草海和龙门村在1993、1996年以硅藻和绿藻为主要优势种群,在罗家营和出海口绿藻为优势种群,2000年、2002年及2005四个采样点的种群组成基本一致,均以绿藻或蓝藻为优势种群,蓝藻为优势种群的持续时间较长。滇池蓝藻生物量与总氮、浊度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
其他文献
离子-电子混合导电(MIECs)材料在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IT-SOFCs)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A2BO4型MIECs阴极材料由于具有较高的电导率,氧表面交换系数(K*)和氧扩散系数(D*)以及与
<正>克雅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CJD)又称皮质-纹状体-脊髓变性、亚急性海绵状脑病或传递性海绵状脑病,1920年Creutzfeldt和1921年Jakob首次报道该病。近年研究发现CJ
稀释水流浆箱是纸机技术拓展的新模块,主要功能是通过稀释水调节浆流浓度对纸机横幅定量进行调整。纸浆在流经流浆箱的过程中应确保浆流沿纸机横向定量均匀,有效地防止纤维絮
十八世纪"英国小说之父"丹尼尔.笛福常在文学作品中表达他的帝国主义思想。《鲁滨逊漂流记》是这类作品的典型,他的小说《摩尔.弗兰德斯》也不例外。小说通过主人公摩尔的视
近年来,癌症已成为了人类发展中一个无法忽视的难题。随着医用高分子技术高速发展,易化学修饰、可降解、生物相容性好的生物材料尤为引人关注,而利用此类材料所制备的智能高
背景与目的急性颅内血肿是神经外科的常见急症,可由颅脑外伤、高血压、血管畸型破裂等引起,临床主要病理生理变化为颅内压增高、脑灌注压下降及脑组织缺氧等。初期,脑组织可
2003年12月18日,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对全国首例网络虚拟财产案件做出一审判决,被告在游戏中恢复原告丢失的虚拟装备。自此,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问题成为法学界讨论的热门话
如何提高年轻干部的领导水平,使年轻干部自觉地加强党性锻炼是一个艰苦磨炼、长期积淀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积极进取的过程。因此,加强理论学习、实践锻炼等方面是年轻干
农村股份合作社股权的获得是基于集体认知下村籍资格的身份,而且村集体的共同认知决定了股权的权利内容和边界。农村股份合作社股权的"认知产权"属性,构成了股份合作社股权主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组织突出,压迫和刺激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伤科最常见病之一,约五分之一的腰腿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