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本研究旨在描述甘肃省2005—2018年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为乙脑)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不规则空间扫描技术在县区层面探测甘肃省各年份乙脑发病的聚集区域,同时运用空间回归统计方法探讨甘肃省乙脑发病与气象及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为甘肃省乙脑的区域性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收集甘肃省2005—2018年经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的乙脑病例,结合同年各县区人口数、气象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建立甘肃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描述甘肃省2005—2018年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为乙脑)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不规则空间扫描技术在县区层面探测甘肃省各年份乙脑发病的聚集区域,同时运用空间回归统计方法探讨甘肃省乙脑发病与气象及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为甘肃省乙脑的区域性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收集甘肃省2005—2018年经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的乙脑病例,结合同年各县区人口数、气象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建立甘肃省乙脑地理信息数据库。从空间层面描述甘肃省乙脑发病的分布特征,应用不规则空间扫描探讨甘肃省乙脑发病的聚集性,应用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和全局空间回归模型探讨甘肃省乙脑发病与气象及社会经济因素的相关性,并根据模型评价指标选择历年最优模型,考虑到乙脑发病的空间异质性,进一步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影响因素在空间上的变异性。结果1.甘肃省2005—2018年乙脑报告发病率在0.02~1.91/10万之间,除2006年报告发病率为0.61/10万外,2005—2015的报告发病率均在0.25/10万以下,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且较为稳定,2012年的报告发病率为研究期内最低水平,在2016—2018年间,报告发病率从0.32/10万上升至1.91/10万。2.从空间分布上来看,乙脑病例主要集中分布在甘肃省东南部地区,包括陇南、天水、平凉和庆阳市的部分县区。研究期间累计发病例数较多的县区分别为秦州区(150例)、武都区(120例)、秦安县(110例)、礼县(103例)和西和县(93例)。3.扫描结果基本与乙脑发病的空间分布一致,甘肃省各年的聚集区域均以陇南市、天水市和平凉市的部分县区为主,一类聚集区主要覆盖14个县区,扫描半径在174~256km范围内浮动,聚集区域内乙脑的发病风险是聚集区域外的2.9倍以上。二类聚集区主要覆盖5个县区,扫描半径在75~201km范围内浮动,聚集区域内乙脑的发病风险是聚集区域外的2.5倍以上。三类聚集区仅覆盖平凉市崇信县和灵台县,扫描半径为41.85km,该聚集区域内乙脑的发病风险是聚集区域外的3.96倍。4.全局回归模型结果显示:2006、2010、2011、2018年甘肃省乙脑发病的空间滞后模型拟合效果要优于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模型,2007和2013年甘肃省乙脑发病的空间误差模型拟合效果优于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其余年份最小二乘回归模型残差独立,适合拟合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均比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模型拟合较好。5.空间回归模型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005、2015和2016年甘肃省乙脑发病与年均气温呈正相关(>0,P<0.05),2005、2007、2008、2009、2014和2016年乙脑发病与日照时长呈负相关(<0,P<0.05),2007、2008、2009、2013、2014乙脑发病与年均相对湿度呈负相关(<0,P<0.05),2009、2013和2018年乙脑发病与年均气压呈正相关(>0,P<0.05),2013年乙脑发病与年均降水量呈正相关(>0,P<0.05),2016年乙脑发病与年均降水量呈负相关(<0,P<0.05)。各年的乙脑发病与人均GDP和农作物播种面积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甘肃省2005—2015年乙脑报告发病率较低且平稳,在2016—2018年报告发病率显著增高。病例主要集中分布在甘肃省东南部地区,包括陇南、天水、平凉和庆阳市的部分县区。2016—2018年,乙脑病例覆盖范围开始从甘肃省东南部向中部地区蔓延,高发病地区和病例报告地区范围均逐渐扩大。空间扫描结果与乙脑发病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2.甘肃省2006、2007、2010、2011、2013和2018年乙脑报告发病率与气象、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拟合模型残差存在空间自相关性,更适合拟合空间回归模型。本研究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在全局空间回归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反映出参数估计值在不同县区间的差异。3.不同年份影响因素分析的结果有所不同,甘肃省乙脑报告发病率与气温、气压、降水、日照时长及相对湿度相关。各影响因素在不同县区对乙脑报告发病率的影响不同,表现出空间变异性。
其他文献
聚落作为人类居住、生活的场所,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往往围绕聚落进行,农业活动也都是以聚落为中心向周围辐射,当周围的土地开垦达到上限后聚落就会发生迁移,从而形成新的农垦区域,聚落和耕地都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这种分布和演变过程反映了LUCC(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在区域环境变化中的重要地位。“一江两河”地区属青藏高原,是西藏历史时期农业开垦活动最剧烈,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其聚落格局演变与耕地变化能够为区域
琼北位于海南省最北部,由海口、琼海、文昌、定安、临高、儋州、澄迈、屯昌八个市县共同构成。近年来,琼北八市县共同组成了区域联合体,成为海南岛旅游新热点,当地的传统村落更是深受外来游客的关注。琼北地区的原住民大都来自不同地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琼北村落受客家、广府、南洋、闽系等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村落格局和建筑风貌,具有较高的保护与研究价值。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本的老旧建筑已
小公园连接着大民生。作为城市综合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公园绿地不仅是居民日常游憩社交的重要场所,而且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凸显城市风貌和促进绿色可持发展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前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如何采用公平客观的手段评价公园绿地的建设水平,科学合理地展开公园选址,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研究采用人均绿地面积、绿化率等统计指标仅能从宏观上对现状展开评价,已无法满足现阶段城市精细
为提高两端简支工字钢梁的整体稳定承载力,可在梁跨内的受压翼缘上设置约束侧向位移的弹性或刚性支承,从而形成了侧向支承梁。侧向支承梁常见于有檩屋盖体系中的屋面梁,檩条可视为侧向支承。弹性弯扭屈曲临界弯矩是描述侧向支承梁保持整体稳定的重要参数,因而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成果也被设计标准采纳。对于跨内等间距布置刚性支承的钢梁,我国现行国标GB 50017—2017和GB 50018—2002
1000k V特高压变电构架与传统的220k V、330k V、500k V和750k V等输电塔架相比,高度更高、跨度更大、结构形式更加复杂,具有轻质、高柔、小阻尼、低基频等特点。在强风作用下,构架结构会产生剧烈振动,是典型的风荷载敏感结构,且有关设计规范中未给出此类结构风荷载系数的取值,因此1000k V特高压变电构架的风荷载特性及风致响应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实践意义。本文通过高频天平测力风洞试
高放射性废弃物是人类在利用核能时产生的一种副产物,若没有将其及时、妥善地处置,这类废弃物将会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目前,深地质处置法是处理这类废弃物最为成熟且可靠的方法。深地质处置法是一种由废物罐、缓冲回填材料和地下围岩体构成的多重屏障体系。其中缓冲回填材料一般由高压实的膨润土-砂(或纯膨润土)砌块拼接而成,是构成多重屏障体系的核心部分。缓冲砌块选用含有大量蒙脱石等粘土矿物的膨润土为主要材料。膨润土
航空航天领域一直是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印度、中国等国家的研究重点,以人造卫星等空间飞行器为代表。外太空环境的极端性和复杂性则对卫星的能源供给提出了较高要求,目前近地卫星用电池多为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等。而在深空探测领域,如近月、近火卫星等,需要长时间无太阳光照射的背光工作,太阳能、锂离子电池往往无法长时间满足深空探测的特殊需求。上世纪50年代,为了解决能源持续供给的问题,以美、前苏联为首的
三江源属于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以及澜沧江的源头,它深刻影响着我国的气候及气象条件。开展三江源的土壤侵蚀研究对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提高区域持续发展水平意义重大。基于三江源区内气象数据、土壤数据以及遥感影像等数据,运用RUSLE模型、RWEQ模型和冻融分级评价模型对三江源的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进行模拟,分别估算了三江源水力侵蚀强度分布、风力侵蚀强度分布以及冻融侵蚀强度分布,并依据对应的分级
农业用水是干旱区水资源消耗的主要方式,随着农业和生态用水供需矛盾日渐加剧,水资源危机成了当下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了解干旱绿洲区主要经济作物葡萄和农田防护林白杨的蒸腾过程对于建立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方案和推动干旱地区经济及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7年敦煌生态水文站树干液流、环境因子、涡度相关和生理指标的实测数据,本文研究了葡萄和白杨生长季树干液流动态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分析了两树种夜间
目的:通过对甘肃省2018年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以下简称“大病保险”)制度的基本运行情况、部分市(州)大病保险运行效果进行定量研究和比较,了解全省大病保险制度运行状况,分析大病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为政府部门进一步完善大病保险制度提供借鉴。方法:运用文献分析法了解国内外以及甘肃省关于大病保险制度的研究现状;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分析甘肃省2018年大病保险总体运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