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朝末年,随着列强侵略的加深和国内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清政府为维护其自身利益,选择进行政治改革,清末预备立宪是其中最系统、最有影响的一次。在这场由封建统治阶级主导的自救改革中,全国各地均进行了资产阶级地方自治的实践。国内资产阶级立宪派积极行动,参与各省地方自治的筹办。沿海各省地方自治开展效果明显,资产阶级立宪派积极加入到地方自治机构中,这些机构在管理社会事务、指导社会舆论以及制约地方行政权力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清末,甘肃省的地方自治建设也按期基本完成,但由于省内财政拮据、思想禁锢、封建势力控制等方面的制约,导致甘肃省地方自治的开展与风气较为开明的沿海地区形成鲜明对比,如谘议局和各级议事会、董事会等地方自治机构均被地方旧有官绅所控制,地方自治机构不仅未起到制约地方行政权力的作用,反而与地方封建顽固势力联合对甘肃省内革命势力进行围剿,原本具有资产阶级属性的地方自治在甘肃的开展过程中产生了“变异”。因此,本文通过对清末预备立宪以及甘肃宪政改革进行较为详细的考察后,对甘肃地方自治建设进行重点分析,分析甘肃地方自治的社会影响、局限和困境,了解清末甘肃地方自治开展的具体表现,找出其“变异”的原因,通过对清末甘肃宪政改革进行深入探讨,为甘肃现代化建设提供些许历史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