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带薪假期的大力推动,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蓬勃,进入了大众旅游时代。同时,由于潜水、游轮、游艇等滨海旅游活动的快速发展和海洋观光需求的增长,滨海旅游业日益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柱。但旅游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对旅游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在党中央“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口号和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带动下,国家和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如何使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处于一个和谐、平衡的状态,以及如何改善旅游生态安全,是我们在发展旅游业时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环渤海地区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黄金海岸”,每年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滨海旅游业日益繁荣。本文以环渤海地区的17个滨海城市为案例地,结合滨海旅游的特点,基于PSR模型构建旅游生态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标准差椭圆模型、动态度模型、马尔科夫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其旅游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并探讨其影响机理。得到以下的结论:(1)2000-2015年环渤海地区的旅游生态安全指数处于先快速增长后缓慢波动增长的趋势,但指数在总体上依然较低;在空间上,旅游生态安全等级整体上呈现“三山夹两谷”的格局,高值区主要聚集在大连、天津、青威等旅游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其中山东省旅游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由“东高西低”向均衡演变,辽宁省则是由“中间低、两边高”向均衡演变,在总体上,环渤海地区旅游生态安全的空间分布格局向均衡化的方向演变,各城市的旅游生态安全差距减小。(2)在时空演变方面,各市的旅游生态安全演变态势主要有R-R-R、R-R-D、R-D-R、D-R-D、D-D-D、D-R-R共6种形态,旅游生态安全持续改善的城市数量在逐渐减少。2000-2015年该地区的旅游生态安全整体上呈东北—西南格局,且重心迁移经历“2000-2005年向东北方向迁移”和“2005-2015年向偏南方向迁移”两个阶段,表明在第一阶段辽宁省滨海城市对环渤海地区旅游生态安全的总体发展的影响更大,第二阶段山东省滨海城市对环渤海地区的旅游生态安全的总体发展的影响要更大。旅游生态安全等级的变化速度是随着安全等级的提高而降低,且在2005-2010年各等级的变化速度最快。旅游生态安全等级的转变以渐变形式为主,且具有一定的时间稳定依赖性,较低层次的安全等级向较高层次的安全等级转变的概率在逐年减小,而较高层次的安全等级向较低层次转变的概率在逐年增大,这反映出现阶段旅游生态安全的改善出现疲态。(3)在影响机理分析方面,环渤海地区滨海城市的旅游生态安全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旅游负荷水平、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环境和政策调控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各因素的影响力在不同年份有所变化,其中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是首要影响因素。针对滨海城市旅游生态安全研究较少这一现状,本研究结合滨海旅游的特点,建立滨海城市旅游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拓宽了旅游生态安全的评价领域,为之后滨海城市旅游生态安全的研究提供借鉴。同时,以区域为研究尺度,在旅游生态安全研究领域引入地理探测器分析方法,对该地区旅游生态安全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影响机理进行分析,为之后有针对性地改善和提升旅游生态安全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将有助于丰富旅游生态安全的研究内容,同时还为旅游生态安全的改善和提升提供理论基础,为构建旅游生态安全的保障体系和管控体系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