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距2008年5.12日的汶川大地震已有三年,三年中全国各地区人民倾力援助受灾地区进行重建。广东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对震中汶川进行了日夜兼程的重建。汶川我国最大的羌族自治州阿坝州中的行政县,原始居民90%都是羌民,地震不仅摧毁了羌民原有的幸福家园,也给羌民的身心带来深痛的创伤。羌族的悠久历史,羌民的热情开朗,是灾后重建中最需要恢复的、也是最具有难度的。现代城市、发展经济、保护文化、生态恢复成为了重建的核心。要让原有居民重新热爱这片给他们带来悲痛的土地,接受焕然一新的城市,树立起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同时又要让这藏于深山中的古老羌文化感动更多的人,成为了重建的难题。,在援建的过程中,通过认真的思考和详细的规划,汶川县委根据阿坝州委提出的“遵循规律、以人为本、趋利避害、优质高效、加快发展”的重建思路,结合县情,确定了全县重建的战略定位:努力把汶川建设为面向四川,服务全州的阿坝新型工业集中发展地,羌禹文化生态体验区,岷江河谷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中心、两走廊、四片区”的总体构想。本文以汶川城镇为研究对象,研究开放空间中景观对于羌族文化的传承与表达。研究范围包括汶川政治、文化中心威州镇,汶川北部羌人谷龙溪乡、汶川南部最美羌城水磨古镇。研究内容包括了研究范围内的开放空间在景观文化主题、景观结构、景观元素、景观元素对于羌族文化的表达这四方面。在此基础上结合开放空间的设计理论和景观符号学理论对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各开放空间中对羌族文化传承表达的优势和不足。优势在于:1、确定了合理的文化主题。对比各开放空间的文化主题,可以得出各景区对于文化主题的确定还是相对合理的。2、景观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各开放空间根据所处的位置、面积、功能需求规划设计了不同的空间结构布局,其中最具有特色的是东门寨景区。3、提取了多样化的文化符号。通过归纳和统计,各开放空间中对于羌族文化符号的提取是较为丰富的。4、景观对提取的符号的充分运用。文化符号需要通过景观作为载体才能达到景观效果。在所调研的开放空间中,各空间根据文化主题的不同,所运用的文化符号也具有一定的区别。不足之处在于:1、文化主题表达不够深入。在所调研的案例中,青年广场对于其文化主题的表达相较之下不够深入。2、提取的文化符号不够充分。本文所调研的几个开放空间对于文化符号的提取较为丰富,但是还不够充分。3、景观的人工化痕迹较重。这一点在东门寨中比较突出,尤其以东门寨口的入口广场区域。4、对羌族的非物质文化传承较少。结合相关资料和笔者的思考,归纳出开放空间中景观设计中传承与表达羌族文化的相关途径,即了解羌族的历史与文化发展,尊重羌民的生活习惯,从文化中提取多样的文化符号,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创造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对于汶川开放空间的景观设计提出建议。笔者希望通过对羌族文化景观表达途径的总结为今后羌族文化以及各城市民族文化景观设计提供一些参考,从而设计出更能展现和保护民族文化,更受到族民欢迎的开放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