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及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都是城乡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而城乡的发展也极大地影响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基于这样的经验观察与理论启发,本研究运用系统思维构建了一个由农业剩余劳动力子系统、农村子系统和城市子系统组成的复杂巨系统——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系统,将这个大系统的演变目标确定为“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运用复杂性科学理论、自组织理论对这个系统进行了分层次研究,分别分析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子系统、农村子系统和城市子系统的状态,尤其是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子系统的状态变量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构建了影响三个子系统协同状态的序参量指标体系,利用相关评价模型对各个子系统的有序度、整个大系统的有序度以及协同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评价结果,发现从历史的角度来讲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系统的协同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的波折很多,但从发展的角度来讲,该系统正步履维艰地向着整体协调发展。总结各国(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发展过程的经验教训之后,本研究认为要想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系统的目标,必须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子系统、农村子系统和城市子系统的协同序参量进行调控,并抓住造成整个系统协同性不协调的主要矛盾进行深入的剖析,从而进一步确定了城乡间的协同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互为因果的密切关系,在此基础上建议政府运用保护系统内部自组织、维护农业剩余劳动力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调控手段,尽力消除一切系统发展中的障碍,通过促进三个子系统间畅通无阻的协同与自组织来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本研究共分为八章,具体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阐明研究背景与意义,提出问题,对国内外相关研究与专题研究进行全面梳理,并说明本研究主要内容、论文结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章——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系统的理论分析:对基础理论和重要概念做了分析与界定,并分析了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系统的构成、内涵、特征与环境,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系统的协同性分析与调控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章——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子系统状态分析:对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子系统的演变历史进行了划分,然后对该子系统的三个重要状态变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进行了数据翔实的研究。第四章——中国城市子系统和农村子系统状态分析:对中国城市子系统和农村子系统的状态从四个方面分别进行描述:一是历史发展进程;二是存在的问题;三是分别计算了两个子系统的重要状态变量——城市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承载潜力和农村的农业资源容纳劳动力能力,并进行比较;四是探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城市子系统和农村子系统的正负效应。第五章——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系统协同性分析:首先阐释清楚有序转移系统的协同性机理,然后明确了协同性评价思路与评价内容、评价模型与评价标准,从而为有序转移系统的协同性评价提供了基本的思路和方法;运用频度分析法和灰色系统因素关联度分析法构建了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系统的序参量指标体系,采用协同性评价模型和主成分分析法对1983-2011年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有序度、整系统的有序度和协同度进行了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认为整系统向着有序的趋势发展,但有序发展程度不高,大部分时间点处于不协调的状态。第六章——国内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发展经验借鉴:对英国、美国、日本三个典型西方发达国家与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两个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总结,吸收它们的有益经验;对巴西、印度具有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发展的过程进行考察,吸取它们的教训。从中吸取了可资借鉴的调控思路与方式,即工业化、城市化与劳动力非农化、农业现代化应协调发展,农业的充分发展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条件,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要实施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农业的保护力度、促进农村综合发展等,而政府是这些调控措施的主导者。第七章——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系统协同调控研究:结合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系统实际,研究了协同调控机理,抓住造成整个系统协同性不协调的主要矛盾进行深入剖析,进一步确定了城乡间的协同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互为因果的密切关系,在此基础上建议政府运用保护自组织、维护农业剩余劳动力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调控手段,尽力消除一切系统发展中的障碍,通过促进三个子系统间畅通无阻的协同与自组织来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第八章——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基于本研究的全部分析过程,对主要研究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后续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