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必将引发一系列重大变革,也必然带来中职学校专业的变化。本研究通过剖析一个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案例,结合当地一所中职学校实际情况,试图揭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职学校专业建设的内在规律和一般特征。本研究表明,中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基础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理论。随着人们认识的逐步加强,该理论研究逐步聚焦于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且需求研究先于供给。在当代,有关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已经形成了广泛的社会认知。中职学校专业建设必须与产业对接,产业变革也必然引发中职教育专业建设的一系列改革。本研究以河北省武安市为例,分析了中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互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武安市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强劲,各次产业实现了较快发展,且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武安市职教中心已建设了12类专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人力资源支撑,但仍存在不尽协调和不稳定现象。本研究调查了武安职教中心专业建设现状。在武安职教中心设置的12类专业中,农林牧渔类、加工制造类、信息技术类、财经商贸类、交通运输类等5类专业建设比较优秀,需调整内部专业结构。文化艺术类、医药卫生类、休闲保健类、土木水利类、教育类等5类专业建设良好,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旅游服务类和其他类等2类专业建设处于一般状态,须加强建设力度。本研究提出,加强武安职教中心专业建设,需遵循科学性、适应性、效益型和发展性等4项原则,政府、学校以及社会各界密切配合、共同发力。政府应加强制度供给,推进多元化投资主体的形成。中职学校应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加强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的建设工作,不断丰富课程内容,改进教育教学方式。社会各界力量需积极融入职业教育,不断提升中职学校专业建设水平,使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