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由绪论、“洛奇小说中知识分子‘欲望’描述”、“‘欲望’追逐的非理性”、结语四个部分组成,以戴维·洛奇“校园三部曲”里知识分子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分析知识分子的“欲望”为切入点,以探索他们的精神风貌、人生追求为最终目标,最后得出洛奇时代的知识分子已经放弃传统的知识分子使命,远离崇高,走向世俗生活,从围墙之内走向民间大众。他们抛弃了精英主义,却给自己身上戴上了沉重的欲望枷锁,知识分子由理性变为非理性的群体,从而洛奇的小说也就纳入了后现代西方泛悲剧的洪流。 绪论部分,主要是介绍本文论述的切入点和出发点。首先由他的基本创作概况引入,得出洛奇本人横跨文学和理论两个领域,在西方可谓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型作家。他小说的主人公则明显是以知识分子为主,故若研究洛奇,研究洛奇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则是抓住了研究主要方向。而知识分子在洛奇时代已经不再是过去的精英,追求的不再是传授高深的知识,而是借助学术研究来追求各种名利、情色欲望。所以本文就以学者的欲望为切入点,重点描述他们的欲望追逐轨迹、欲望产生的表层原因、深层原因,以及分析这些欲望的特点和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 第一部分主要是描述洛奇“校园三部曲”中众多知识分子欲望追逐特点。第一小节主要是介绍这些知识分子出场的背景。第二小节则是全方位地介绍洛奇笔下知识分子的欲望追逐特点。分为八个类型,第一类是狂热型追求者,这类以扎普最为典型,包括罗芬等,他们的特点是追逐学术潮流化,学术实用主义。第二类是苦修型追逐者,这类以帕金森、安杰莉卡、梅顿女士为代表,他们孜孜不倦的追逐学术,把自己献身于学术研究,走的方式是苦修,严格要求自己,学术已经是生命中的一部分。第三类是故作神秘型追逐者,这类以德国学者蒂皮茨为代表,他在学术界是以神秘闻名的,黑帮的派头帮助他差点走向了学术界的顶峰。第四类是自我炒作型,这类以德丝蕾·扎普最为典型,她是学者扎普的妻子,写了一部关于与丈夫之间变态的性关系的小说而成为畅销书作家。但是她的出名是利用自我炒作的方式,首先是性变态描写的噱头,其次是丈夫遭绑架之后在报纸上与绑匪的讨价还价。第五类是两面型,这类学者以富尔维亚和老亚瑟为典型,富尔维亚虽然是狂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但是却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让扎普等人都大惑不解。老亚瑟的太极手法让读者大跌眼镜,原因是貌似不愿再去争夺那些名利,但是心里还是对那些名利趋之若鹜,紧追不舍。第六类是幸运型,以斯沃洛为代表,他看到众人都去追逐现代学术时尚,他退而求其次追逐传统学术,却意外的成为了狂热追逐者之间竞争的幸运者,获得了成功。第七类是命运不济型,他们也是狂热的追求名利、情色的欲望,但是在追逐过程中总是命运坎坷,输给了对手,有的出现转机,有的最终差点精神崩溃。第八类是代表着传统价值的逝去,这类学者的珀斯无意于现代学术研究,却去追逐代表过去价值的诗歌,而这种传统价值已经远离现代生活。第三小节是他们这些学者的情色追逐描述。 这一部分用了大量的篇幅描述这些学者的欲望追逐特征,主要是想分析这些学者不是以继承伟大传统为目的,而是以名利和情色欲望为人生追逐目标,显得与他们学着的身份极为不协调。 第二部分则重点分析了这些学者欲望的产生和表层、深层原因,以及这些欲望追逐的非理性特征和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第一小节主要是结合弗洛伊德、拉康和基拉尔关于“欲望”的论述来分析洛奇笔下知识分子的欲望首先是来自于“他者”,然后在第二小节分析这种欲望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渴望被注视”,被注视在洛奇笔下已经成为了知识分子追逐的源动力,因为只有渴望被注视,才觉得自己与别人不同,与别人不同才证明存在独立的自我,经过这表层和深层原因的分析得出这些知识分子已经丧失了理性,而达到了绝对非理性的状态。接下来在第三小节分析这种由他者和渴望被注视所产生欲望的狂热性,进而在第四小节得出他们已经远离崇高走向世俗的趋势,完成了洛奇小说成为后现代泛悲剧洪流中一员的分析。 结语部分主要回顾本文的构思过程,概述本文的主要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