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格局与入世后面临的巨大压力,使我们更加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指出,要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个重要的政策思想,是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金钥匙。我们关注的不是为什么要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解释,而是这一重要政策思想的内在构造与逻辑。本文的研究正是围绕着如何构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政策体系以及怎样才能产生良好的政策效应等问题展开,综合运用了新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博弈论、政策学等研究理论成果与方法,对国内外的农业政策、提高农业生产力政策的绩效以及农业政策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目的在于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设计并阐释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政策体系,使之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政策操作效用。根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的分解,本文把政策体系框架大致分为农村土地政策、农业科技政策、农业投融资政策、农业劳动力政策、农业生产资料政策、农业经济组织发展政策、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政策、农产品流通与贸易政策、政府农业服务政策等九个模块并展开了论述。农业政策要实现其目标,仅有政策体系的构建是不够的,还必需操作层面使政策细化和优化。为此,要建立农民利益的表达机制,强化农民的利益表达能力。要提高政策设计和制定的科学性,消除理论障碍和认识误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本文研究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整合社会力量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新的历史时期,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快农村小康建设和农业现代化步伐,是影响国家全局的一着重要的“活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推动农业经济整体实力成长与发展,促进各种现代农业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达到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同合力。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全面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政策口号,而是一个科学、稳健、连续、有效的新政策体系。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政策体系,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政策是相互制衡、彼此影响、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各个子政策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协调,政策需要随着实践的深入、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做出及时的调整和完善。此外,还必须坚持政策优化和政策效应的跟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