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我国钢铁企业节水减排水平的巨大提升,节水工作的空间越来越小,节水难度越来越高。需要用流程工程学的方法论,重新审视钢铁企业水系统的运行规律,方可推进钢铁企业的节水减排工作。目前对钢铁企业水系统的研究多是关注节水代水技术,或是数学优化方法和算法,较少涉及水系统的本质特征和运行规律。然而,摸清水系统的本质特征和运行规律,并针对不同用水系统的网络结构建立一套科学的水资源有效利用程度评价方法,对钢铁企业
【基金项目】
: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冶金工业集聚区节水减排技术集成研究(2012ZX07202-001-00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钢铁企业节水减排水平的巨大提升,节水工作的空间越来越小,节水难度越来越高。需要用流程工程学的方法论,重新审视钢铁企业水系统的运行规律,方可推进钢铁企业的节水减排工作。目前对钢铁企业水系统的研究多是关注节水代水技术,或是数学优化方法和算法,较少涉及水系统的本质特征和运行规律。然而,摸清水系统的本质特征和运行规律,并针对不同用水系统的网络结构建立一套科学的水资源有效利用程度评价方法,对钢铁企业用水系统的分析和优化至关重要,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为此,本文开展了以下六方面的研究工作:(1)科学凝练水系统构成要素,深入分析水系统的本质特征,为水系统规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阐明了钢铁企业水系统的组成和运行方式,并根据冶金流程集成理论分析了水系统的网络化特征,凝练了水系统的“流”、“网络”和“运行规则”3要素,阐明了用水单元和用水网络两个层面的“运行规则”及其结构因子、浓度因子和温度因子。将用水单元集定义为“需求侧”,将用水网络定义为“供给侧”,剖析了需求侧和供给侧的主要问题,为进一步解析用水网络的结构和研究用水网络的运行规律奠定了基础。(2)定义了钢铁企业水系统的温度因子和浓度因子,构建了用水网络中典型用水单元的输入、输出与单元温度因子、浓度因子之间的关系模型,解析了用水、排水量的变化规律。基于水量、能量、杂质平衡,考虑实际系统的漏损、水质处理等因素,针对间接冷却用水单元,建立了输入输出与浓度因子和温度因子之间的数学关系模型;分析了浓度因子的最优操作区间,建立了水流输入输出与漏损率和杂质去除率的关系模型,得到了典型间接冷却用水单元的运行规律和最佳运行策略。针对直接接触用水单元,建立了串接用水条件下的水流输入输出与浓度因子和结构因子的数学关系模型,阐明了直接接触用水单元的运行规律。基于本研究定义的水系统温度因子,分析了温度因子与浓度因子对水流输入输出的共同影响。(3)根据钢铁企业用水过程中的水资源降质和耗散特性,提出了“有效水”的概念及其分析方法,为水系统的规律解析提供了有力手段。根据钢铁企业用水过程中的水资源降质和耗散特性,剖析了系统补水、排放的根本原因,构建了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关联关系。从水质与水量综合评价的角度,提出了“有效水”的概念及其分析方法,用于评价补水的有效性;提出了“有效水效率”的指标,解决了用水网络结构优劣的评价难题。(4)将复杂用水网络解构为4种基本网络结构,使用“有效水”分析方法分析了基本网络结构优劣。对复杂用水网络进行解构,建立了基本网络结构“有效水”分析模型,构建了 4种基本网络结构模型。应用“有效水”分析方法对基本网络结构的性能进行了评价,提出了 4种基本网络结构由“劣”向“优”的演进路线和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比较了 4种网络结构的“有效水效率”,并据此评价了 4种网络结构性能的优劣。(5)根据理论成果,对典型钢铁企业各类用水单元的用水情况进行解析,得到了用水单元补水有效性差的原因和解决方案。应用本研究的用水单元和网络解析工作成果,针对某典型钢铁联合企业的用水现状,开发了集数据采集显示、整理分析、辅助决策功能一体化的水系统信息平台。根据平台反馈的数据,应用本研究提出的理论方法,对11类间接冷却用水单元、6类直接接触用水单元的用水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到了提高用水单元浓度因子,改善补水有效性的方案。(6)结合钢铁企业的流程特点和有效水理论,应用非线性规划方法对整个企业水网络进行了动态优化。分析了动态最优水网络性能的变化规律,得到了水网络的最优浓度因子、结构因子。针对典型企业的特点,建立了水网络的超结构模型,按照物质流的流程区段优化了水网络的串接原则。针对各用水单元的用水需求以新水消耗最小和有效水效率最大作为目标函数,采用非线性规划方法对企业水网络的结构和浓度因子进行了优化。基于实测新水和再生水水质的优化结果显示水网络新水量从7487 m3/h减少到6377 m3/h,减少了14.83%。有效水效率从原网络的73.32%提高到93.03%,提高了 19.71%。外排废水由原网络755 m3/h减少到25 m3/h,接近零排放。基于新水和再生水水质动态变化的优化结果显示最优水网络的新水消耗仅为6094 m3/h,有效水效率提高至96.3%。
其他文献
我国高铁铝土矿资源十分丰富,矿石中铁、铝质量比大于1,铝、硅质量比小于3。就高铁铝土矿中铁、铝含量而言,均未达到现行成熟冶炼工艺的品位要求。不论以单一铁矿利用、单一铝矿利用,经济上都不合适。因此,必须将高铁铝土矿中的铝、铁、硅等有价组元都合理利用,才有好的经济效益。多年来,我国科技人员对于高铁铝土矿综合利用的研究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提出很多解决方案。但是,由于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而未能实际应用。因此
晶界是材料中普遍存在的面缺陷,杂质或合金原子在晶界处的偏析可以降低或增强界面结合强度,进而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得益于当今计算能力的飞速发展,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成为材料科学发展中的强大工具。常用的理论研究晶界偏析的方法有两类:拉伸试验和Rice-Wang热力学模型。在应用这些方法研究对称倾侧晶界体系时,需对特定细节进行谨慎处理。另外,非磁性原子偏析到磁性材料晶界处的性质已有报道,而
镁合金作为目前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具有众多优异性能,在汽车工业、航空航天、3C数码等领域均有重要应用。然而镁合金的强度较低且室温塑性差,导致其无法大规模应用。研究表明,通过调控镁合金显微组织(晶粒尺寸、分布、织构等)可以进一步改善其综合力学性能。目前通常采用加入第二相颗粒细化晶粒、控制有利织构形成等方法优化镁合金显微组织。然而,外应力是否也会对镁合金晶粒长大和织构形成产生影响目前尚不清楚。因此镁合
本文针对螺纹钢中微量元素配比变化如何影响其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应用统计学方法和智能算法对某钢铁企业螺纹钢的大量实际生产数据进行处理,探索螺纹钢力学性能与微量元素组成成分之间的依赖关系。即从螺纹钢中所有微量元素含量与其力学性能指标(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断后伸长率)数据入手,理论分析结合实际生产试验,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寻在Cr含量不变并保证螺纹钢力学性能前提下,降低Mn含量的配比优化方案,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机械系统疲劳可靠性问题,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Monte Carlo模拟仿真方法研究零件强度在循环载荷作用下对数退化与幂指数退化过程的差别,分析退化参数v对可测剩余强度分布统计矩的具体影响。获得考虑退化试验寿命数据信息的剩余强度退化模型参数计算方法,提高原有退化模型的精度。通过20MnTiB材料光滑试样与缺口试样的剩余强度退化实验,得到考虑全部
介质受到瞬态载荷的局部扰动传播至介质其它部分这一简单事实逐渐发展成为一门颇具吸引力的学科——波的传播。本文将研究视角限定在受扰动时弹性固体介质中传播的机械波,其对应的扰动形式往往来自于冲击或者爆炸导致的脉冲载荷。当冲击作用时间与波通过结构所需时间处于同一数量级的时候,波的传播效应就非常明显。这种情况下,材料对外力的形变响应只能通过波传播的形式进行准确描述。机械波传播理论已广泛应用在结构损伤探测以及
本工作以稀土钨酸盐为研究对象,就其可控水热合成、晶体结构及上/下转换荧光粉的发光性能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通过在较大范围内调控溶液pH(4~13)和n([WO4]2-:n(La3+)(0.5~3),明确了实验参数对水热及煅烧产物化学组成的影响规律,并从溶液化学的角度进行了阐释;通过煅烧水热前驱体制备出了四种纯相钨酸镧,对比研究了其物相形成过程、晶体结构及Eu3+掺杂荧光粉的发光性能。成功将复合钨酸
奥林匹克运动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身体展示和竞技的平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介入,使得技术与身体的融合越来越紧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与古代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有了巨大的差别。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充斥着太多的技术要素,那个赤裸的身体也已经成为了被技术化的身体,而且出现了技术异化的现象,最自然的身体也正在变得不自然。奥林匹克运动和技术是两个不同的研究范畴,一个属于人文范畴一个
基础研究政策作为干预基础研究活动的重要手段,在促进基础研究发展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其完善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基础研究能力强弱的主要指标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为推动基础研究发展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促使中国的基础研究整体水平已经进入到世界先进行列。然而,中国的基础研究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中国基础研究政策的不足。因此,深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础研究政策的变迁过程,揭示基础研究政
电动汽车、智能电网等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大力发展对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锂矿价格上涨和储量匮乏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在全面提升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同时,开发新的储能技术也势在必行。近年来被大家广泛关注的钠离子电池不但具有与锂离子电池相似的储能原理,而且原料丰富、价格低廉,是最有发展前景的储能技术之一。为了获得高性能的锂、钠离子二次电池,开发高容量、大倍率、长循环、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