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丛生芽诱导及农杆菌介导的转化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sm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麦是世界上仅次于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主要禾谷类作物,无论种植面积还是产量都居第4位。利用遗传工程技术改良大麦品种能够提高大麦的种植效益,目前大麦生物技术的发展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大麦体细胞胚胎发生对基因型依赖性很强、外植体来源受季节限制、大麦遗传转化技术的复杂性等。本研究以大麦栽培品种鄂大麦58288的茎尖为外植体,建立了大麦茎尖诱导丛生芽的再生体系。另外,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bar-gfp基因导入鄂大麦9号和鄂大麦32122的茎尖中,T0代植株叶片PPT涂抹和PCR鉴定、T1代植株Southern blot鉴定,证明了目的基因已经整合到大麦基因组中,得到14株含有目的基因的转基因植株。研究结果如下:(1)以鄂大麦58288的茎尖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培养基对大麦茎尖切段丛生芽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茎尖切段在含2 mg/L 2,4-D和2.5 mg/L 6-BA的诱导养基中不能诱导出丛生芽;而在含1.0 mg/L TDZ和1.0 mg/L 6-BA的诱导培养基中能诱导出丛生芽,将诱导的丛生芽置于含1.0 mg/L的IBA的生根培养基中生根,已得到根系发达的丛生芽。本研究建立了大麦丛生芽诱导、再生体系,从而为建立大麦丛生芽遗传转化体系奠定了基础。(2)农杆菌介导的大麦茎尖转化:选取在萌发培养基上生长3~4 d的幼苗,取其茎尖,用无菌针刺伤茎尖,尽可能地裸露或刺伤生长点,在pTRAkc-BAR-UTGFP的农杆菌GV3101浸染液中(加入100μmol/L乙酰丁香酮)浸染后,转移至共培养基上共培养2~3 d,然后置于含500 mg/L Cef的抑菌培养基上恢复培养7 d,再转到加有2 mg/L PPT的生根筛选培养基上连续筛选3代,每代筛选10 d左右,抗性苗经春化炼苗后,移栽至温室中。待植株生长到5~6片叶时,用200 mg/L PPT涂抹叶片,筛选的抗性植株,经PCR、Southernblot检测,结果表明,目的基因已整合到大麦基因组中。(3)研究了影响大麦茎尖转化效率的因素,优化了转化条件,结果表明:用含0.4 mol/L甘露醇预处理2 h、超声波处理15 s等条件有利于提高转化效率。利用大麦茎尖直接转化不需经过愈伤分化过程,其转化成苗率较高,再生苗中少畸形苗出现,成苗快、周期短、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少。此外,取材不受时间限制。因此,利用大麦茎尖进行基因转化,是探索新型、快速、方便的基因转化方法的有效尝试。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耳石症患者的作用。方法方便选取该院在2017年1月—2018年5月收治的耳石症患者102例分为两组,观察组(n=52)进行手法复位联合甲磺酸
为探索低渗透油藏提高单井产量和采收率的新途径,在樊154-平4井进行了国产化多级分段压裂完井工具探索性试验。该井裸眼分段压裂管柱顺利下入,为后续裸眼分段压裂施工奠定了基础
目的:观察ER、PR、Cerb-B2、肺耐药蛋白(LRP)、谷胱甘肽-硫-转移酶π(GST-π)、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和肿瘤抑癌基因产物P53蛋白在乳腺粘液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本试验探讨了鸡血浆蛋白粉作为一种新型的蛋白原料及免疫增强剂对断奶仔猪蛋白质代谢及肠道免疫功能的影响。将32头28天断奶DLY仔猪随机分为2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
本课题通过对矿用水泵性能参数的测试原理及方法的研究,将先进的虚拟仪器技术引入本系统中,充分利用计算机丰富的软硬件资源,使该测试系统的功能集成化和测试过程智能化。根
在高校《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探索把文学作品的讲授与德育工作的渗透和构建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文学史的学习过程中也能了解历史发展规律,认清事物本质,学习为人处事
多丽丝·莱辛是当代英国文坛成就显著、佳作迭出的小说巨匠。2007年,88岁高龄的莱辛荣膺诺贝尔文学奖;应该说,在此之前,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莱辛就已经是誉满全球、炳耀世
本文从水力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暖通领域中的管网的水力情况,目的是找到一种高效的减阻剂,降低水泵的耗能。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对减阻方案,对高分子聚合物做减阻剂的优缺
为解决目前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处理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文研究开发出一种新型物理化学水处理技术-微波强化高级氧化工艺(MAOP)。本文围绕微波强化ClO2催化氧化工艺中催化剂的
船用曲轴是大型船用发动机的重要部件,而曲拐是曲轴的关键部分。弯曲镦锻法是生产大型船用曲轴的重要加工方法之一。本文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方法,针对305船用曲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