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累积给药法,测定不同年龄组小儿罗库溴铵的剂量.反应曲线,并计算ED50、ED90、ED95等药效学参数;观察给予不同年龄组小儿2倍ED95罗库溴铵后的起效时间、作用时间、恢复时间、恢复指数等临床药效学参数和给药后循环参数变化,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手术的住院患儿160例,依年龄段划分为新生儿(出生~28天)组、婴儿(1月<年龄≤12月)组、幼儿(1岁<年龄≤3岁)及儿童(3岁<年龄≤10岁)四组,每组各40例。依研究目,将实验分为两部分。(1)罗库溴铵量-效关系测定及其拮抗:每组选择不同年龄组患儿各20例,首先采用四次法累积给药技术,建立罗库溴铵量-效关系曲线,计算各组ED50、ED90、ED95。完成上述观察后,每例患儿分别追加适量罗库溴铵,使TOF反应为0,当TOF反应逐渐恢复至第一个肌颤搐(T1)达对照值的15%时,静注新斯的明0.03mg/kg,观察并记录给予新斯的明后,T1恢复至25%、75%及TR=0.7的时间。(2)罗库溴铵肌松时效观察与测定:每组余下患儿各20例,分别给予与之相对应2 ED95的罗库溴铵,观察并记录罗库溴铵肌松作用时间及恢复过程,同时观察并记录给予罗库溴铵前、后患儿心率和血压变化。结果:(1)各组罗库溴铵量-效关系方程为:新生儿组:Probit=-11.21+5.68X;婴儿组:Probit=-11.49+5.68X;幼儿组:Probit=-12.28+5.68X;儿童组:Probit=-13,31+5.68X。各组间量-效关系方程拟合优度x2检验结果:X2=37.83,P=1.00,线性拟合良好,各组回归线平行性检验:x2=0.00,P=1.00,可认为各组间回归线相互平行。(2)各组罗库溴铵ED50、ED90、ED95:新生儿组:分别为94,158及183μg/kg;婴儿组:分别为105,178及206μg/kg:幼儿组:分别为145,244及282gg/kg;儿童组:分别为220,371及429μg/kg,总趋势为罗库溴铵剂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3)临床药效学:婴、幼及儿童组给予2ED95罗库溴铵后,肌松作用时效各项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新生儿组,除作用高峰时间外,起效时间、临床作用时间、体内作用时间及恢复指数均明显高于其它组(均P<0.01)。静注罗库溴铵前、后10min内,各组血压及心率无明显变化(均P>0.05)。(4)新斯的明对各组罗库溴铵所致肌松作用均有明显的逆转作用,使肌松恢复加快近50%,但新生儿组的恢复时间仍然明显长于其它组(均p<0.05)。结论:(1)新生儿、婴儿、幼儿及儿童对罗库溴铵敏感程度变异较大,其量效关系存在明显不同,罗库溴铵ED50、ED90、ED95均依次为新生儿<婴儿<幼儿<儿童。罗库溴铵剂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临床应重视小儿年龄对罗库溴铵量-效关系的影响,依各年龄组相对应的ED95,以最小有效剂量,获取最佳药效,减少不良反应。(2)2ED95罗库溴铵对婴、幼及儿童组肌松作用过程相似。等效剂量,新生儿组仍有别于其它年龄组,故对新生儿使用罗库溴铵时,应行肌松监测。(3)使用罗库溴铵对各年龄组小儿心率及血压无明显影响。(4)新斯的明对各年龄组小儿罗库溴铵肌松作用的逆转效果相似,但新生儿组新斯的明拮抗后,肌松恢复时间较仍其它年龄组相对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