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城镇化的高速发展,盲目追求规模城镇化而忽视人口城镇化的现象,使得城镇化速度与质量之间的矛盾引起广泛关注。将“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嵌入到城镇化发展的各个环节,在此基础上将大中型城市与小型城市、小城镇的城镇化紧密结合作为一个交互作用、协同共进的统一整体,这在现阶段的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尤为重要。县域城镇作为大中城市与农村的连接点,是城镇体系呈上启下的重要节点,因此县域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型省份,山西省城镇化推进战略研究课题组在《山西城镇化推进战略研究主报告》中提出“县城是推动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关键环节,要积极推进和引导高质量生产要素以及优势资源向县域集聚,逐步形成县域层面的经济增长极。”因此,本文以山西省96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人口城镇化空间格局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为山西省差异化的城镇化发展政策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支持。本文在梳理了相关理论和已有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分形方法对山西省城镇体系结构进行了分析,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研究了2000年至2010年山西省县域人口城镇化格局的时空演变,探讨了山西省各县域人口城镇化格局的空间异质性特征,进而采用全局回归分析(最小二乘法、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和局部回归分析(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人口城镇化格局演变的因素,并结合山西省各县域单元的差异性提出相关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山西省城镇体系结构趋于完善,中型城市数量有所增加,县域城市已然成为山西省城镇体系发展和完善的强劲动力;(2)山西省县域人口城镇化呈现集聚发展态势,晋北和晋中地区人口城镇化水平高值集聚格局明显,但集聚范围有所缩小,且集聚区有较为明显的向中心区域移动的态势;山西省边缘地区表现出低水平集聚,对流动人口吸引力不强;地级市市辖区对周边县域的辐射能力不足,难以带动地区整体的长期发展。(3)山西省县域人口城镇化格局空间自相关的存在,使得考虑了空间因素的空间计量模型的拟合结果要比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更满足实际需要,且空间滞后模型在应用中的拟合结果要更优于空间误差模型。相比于全局回归,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能更好地揭示各因素回归系数的空间异质性的存在。SLM和GWR结果表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人口城镇化有明显的正向影响,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泰尔指数与人口城镇化之间呈现出明显的负向关系,另外,GWR是变系数回归分析方法,各县域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各不相同,且固定资产投资额、煤炭销售量、交通条件指数对不同县域人口城镇化的影响有正负之分;而SLM模型则显示煤炭销售量对人口城镇化具有正向影响,固定资产投资额、交通条件指数与山西省县域人口城镇化相关关系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