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时期中国政府行使南海诸岛主权的活动,从观念、制度、实践三个层面都有所体现。本文利用新的档案史料,在对民国时期中国政府南海诸岛主权行为的历史性梳理、概括和总结基础上,从近代中国国家转型的角度出发,探讨民国政府管理行为的变化原因及影响,并视民国政府的主权行为是近代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原因与结果。全文除引言外,共计五章。第一章主要论述民国之前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活动,并以时际法为判断标准,从中国传统疆域观与近代国际法的领土主权观两种视角下进行考察。指出在经历一个漫长的开发、经营、管理南海诸岛并逐步纳入中国版图基础上,经过清政府依近代国际法法理采取一系列彰显主权的活动,南海诸岛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二章从内政角度,分行政区划设置、经济活动管理、岛屿设施建设、勘测命名与史志编撰五个方面分别论述了民国政府在承继晚清南海诸岛主权基础上,逐步有序地对南海诸岛实施开发管理。伴随着开发的进行,人员活动的增加,中国政府修建了相应的岛屿设施,并设立了行政机构,使得对于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管辖常态化。并在多次勘测南海诸岛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化的命名,进而编纂各种史志。这些管理活动表明在近代国家形态转型过程中,中国政府随着国际法的输入与影响,对南海诸岛做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符合近代国际法意义的主权宣示、行使和维护工作。第三章从外交角度论述了民国政府为维护国家领土主权而进行的努力。指出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南海诸岛军事战略地位益加突出,诸列强侵占这些岛屿的野心也日益膨胀。法国、日本出于军事目的,先后提出西南沙群岛主权要求。中国政府行使南海诸岛主权的侧重点转向了外交斗争为主、经济建设为辅。面对列强在南海地区的角力,中国政府在内忧外患中勉力维持对南海诸岛的主权。而随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对南海诸岛的控制逐渐受到削弱。第四章集中阐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南海诸岛的沦陷,以及战后中国政府对南海诸岛主权的收复与巩固。随着日本向南军事扩张,南海诸岛先后沦陷。日本开始在南海诸岛大肆修建军事设施,并对南海诸岛进行掠夺性经济开发。中国政府一边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一边开始利用反法西斯同盟的有利国际形势,寻求恢复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为中国政府解决南海诸岛问题提供了有利的契机。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政府抓住时机,迅速恢复行使南海诸岛的主权,重建军事区域,并在强化岛礁控制、巩固领土主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相应的权利主张。第五章为结论。就前面各章研究所得与发现,总结不同时期民国政府管理行为的特点,归纳分析得出经验与教训,进而简述这些管理行为在国际法上的意义。本文指出民国时期中国政府对于南海诸岛的管理是公开的、和平的、持续的,并产生了积极的成效。这些开发建设、管理等行使主权的活动,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重要的国际法意义,表明民国时期中国政府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