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检测8个微卫星(Microsatellite,MS)位点BAT-25、BAT-26、D8S264、D8S135、D9S1748、D9S942、D11S2077及 D11S4111的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在散发性结直肠癌(Sporadic colorectal cancer,SCRC)中的发生频率、分类,并探讨MSI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2、检测hMLH1基因、p16基因、TSLC1基因启动子在SCRC中的甲基化状态,探讨各基因甲基化状态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这三个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在SCRC中的诊断价值。 3、观察SCRC各MSI分类组hMLHl基因、p16基因、TSLC1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探讨hMLHI基因、p16基因及TSLC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和MSI的关系,以期进一步了解SCRC的发生机制。 方法: 1、提取45例SCRC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DNA,采用PCR、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硝酸银染色法检测8个MS位点的MSI。 2、将45例SCRC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DNA用甲基化试剂盒修饰后,采用特异性甲基化PCR(Methylation specific PCR,MSP)方法检测hMLHl基因、p16基因及TSLC1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 结果: 1、8个MS位点中除了D8S135外其余7个MS位点均发生了一定频率的MSI(9.5%~24.4%),其中D8S264(20.9%)、D9S942(19.0%)和D11S4111(24.4%)三个位点MSI发生频率较高。各MS位点的MSI发生频率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病理类型、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O.05)。 2、联合8个位点MSI的发生频率,低龄组MSI的发生频率(70.0%,14/20)显著高于高龄组(24.0%,6/25);无淋巴结转移组(DukesA+B)MSI的发生频率(55.2%,16/29)显著高于淋巴结转移组(DukesC+D)(25.0%,4/16),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和病理类型组组间MSI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O.05)。 3、45例SCRC患者中有45.4%(20/45)的标本至少在一个位点上发生了MSI,其中高频的微卫星不稳定(high-frequency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H)占15.6%(7/45),低频微卫星不稳定(low-frequency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L)占28.9%(13/45),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 stability,MSS)占55.6%(25/45)。 4、MSI-H在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病理类型、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 5、45例SCRC中,三个基因启动子在癌组织甲基化率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组,hMLH1基因(37.8% Vs15.6%)、p16基因(60.0% Vs31.1%)、TSLC1基因(73.3% Vs53.3%),有统计学意义(P<0.05)。 6、45例SCRC中,hMLH1基因、p16基因、TSLC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病理分型、Dukes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O.05)。 7、在45例SCRC中,MSI-H组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发生率显著高于MSI-L和MSS组(85.7% Vs30.8%和28.0%),有统计学意义(P<0.05)。MSI-H组p16基因和TSLC1基因甲基化发生率与MSI-L和MSS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 8、联合hMLH1基因、p16基因和TSLC1基因三个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情况,发现至少一个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发生率为91.1%(41/45),3个基因启动子同时甲基化的发生率为17.8%(8/45)。 结论: 1、MSI是SCRC的一个常见的分子改变,且D8S264、D9S942、 D11S4111可能是检测SCRC的MSI较为敏感的微卫星位点。 2、hMLH1、p16和TSLC1三个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均是SCRC中常见的表观遗传事件,是SCRC发生的早期分子事件。 3、hMLH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与微卫星MSI密切相关,推测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使hMLH1基因失活,导致MSI的发生。 4、p16和TSLC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与微卫星MSI没有密切的关系,启动子甲基化和微卫星的MSI可能是p16、TSLC1基因参与结直肠癌发生的两条独立途径。5、联合检测hMLH1、P16和TSLC1三个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是结直肠癌诊断较好的选择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