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皖凹凸棒石粘土纳米尺度矿物学及地球化学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da_7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研究目的是深入揭示凹凸棒石形成机制、成矿过程、与玄武岩之间的演化关系;认识凹凸棒石物理化学性能以及加工处理改变凹凸棒石性能的本质,为凹凸棒石粘土深加工和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探讨和研究凹凸棒石在纳米材料和环境材料科学领域的应用前景和加工技术;揭示自然环境中纳米颗粒,表生条件下矿物结晶作用和机制,纳米矿物形成过程,纳米孔地球化学现象,以及纳米孔界面地球化学问题。 本论文以高分辨透射电镜为主要研究手段,着重从纳米尺度揭示凹凸棒石粘土中矿物以及加工处理凹凸棒石形貌、晶体结构、化学成分特征、演化规律,调查超微观结构,研究矿物变化、转化轨迹,从纳米尺度建立矿物之间成因关系。以纳米尺度观察研究为基础,配合传统的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ICP-MS、XRF等现代分析技术,对苏皖凹凸棒石粘上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凹凸棒石矿物学、凹凸棒石粘土成因矿物学和凹凸棒石粘土应用矿物学以及地球化学研究。 凹凸棒石粘土、风化玄武矿物组成和纳米尺度矿物学研究,发现凹凸棒石平行于蒙脱石(001)面连生属于蒙脱石向凹凸棒石的转化并导致蒙脱石结构破坏。发现苏皖凹凸棒石粘土矿层中存在富opal-A和富opal-CT的交互层,单层厚度仅几个厘米厚,并探讨了形成机制及其古气候意义。发现苏皖凹凸棒石粘土中白云石属于纳米颗粒,研究了白云石超微观结构特征,提出纳米孔界面化学和地球化学对白云石化的可能影响,初步模拟实验验证白云石化与纳米孔界面化学、纳米孔地球化学的关联,白云石交代过程中成分转化和结构转化的多步骤过程。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以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得出凹凸棒石粘土与玄武岩的成因关系、成矿过程,提出苏皖沉积型凹凸棒石形成的两种机制,并得到两种凹凸棒石形态、成分、结构标形特征。对凹凸棒石粘土矿床矿物碳、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提出新的解释,认识同位素组成变化与古环境的关系。 提出凹凸棒石属于天然一维纳米材料,单根纤维具有弹性,凹凸棒石对有机分子包括非极性的N2分子吸附皆为外表面吸附,凹凸棒石的吸附性质、胶体性质等主要与凹凸棒石的纳米颗粒效应和较大的外比表面积有关。测定纯凹凸棒石BET-N2比表面积205m2/g,热液型为108m2/g,阳离子交换容量11meq/g,近饱和湿度吸附水量为30%。分析研究了胶体体系中凹凸棒石与蒙脱石的面-面互相作用,探讨其材料科学意义。 从纳米尺度调查研究热液型和沉积型凹凸棒石与酸作用过程中产物、形态、结构、成分、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热处理凹凸棒石形貌结构变化,讨论了差热分析图谱中800℃左右宽泛的吸热谷的归属。研究了凹凸棒石-Au、凹凸棒石-Ag、凹凸棒石-TiO2等纳米复合催化剂和抗菌剂功能材料制备方法,并初步测试了催化和抗菌效果。研究了制备纳米棒状活性二氧化硅最佳工艺参数。利用凹凸棒石酸活化废液等制备阴离子粘土(LDH)产品。
其他文献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小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日益显现,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主力军。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中小企业面
《波基与贝丝》是美国作曲家格什温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创作的一部歌剧,也是格什温最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戏剧作品。它不仅在作曲技法、艺术手段等方面表现了格什温创作的最高水平
城市是一定地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牵动和辐射作用。城市建设是形成和完善城市功能、充分发挥城市的功能和作用的重要基础工作。但在长期
本文介绍了该厂液氯工序中液氯贮槽和汽化器液位的几种测量方法,液氯包装管卸压及脱除三氯化氮的方法。
利用静止无功补偿装置实现动态无功功率补偿的研究是目前电力电子学科中比较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本文对先进的无功补偿装置——新型静止无功发生器(ASVG)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
本文介绍了CCD在非接触测量中的应用,阐明了线阵CCD非接触测量系统的组成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建立了基于线阵CCD的线径高精度测量系统,在对照明系统改进的基础上,采用曲
民营医院作为医疗体制改革的新生事物,一直是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在概述有关民营医院政策的基础上,采用文献分析和回顾性分析方法,将学界对民营医院的研究从外部环境和内部
19世纪末,俄国殖民者开始沿着"中东铁路"对中国北方进行殖民主义扩张。随着铁路的修筑,一些独特的木质居住建筑被设计出来,一直延续至今。这些俄式风格结构的建筑被称为"木刻
植酸为有机大分子化合物,对金属离子具有较强的络合性能。介绍了以麦麸为原料制取植酸的操作方法,讨论了影响植酸络合能力的因素,研究了不同条件下植酸的络合能力和阻垢、除
文章从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具体现状入手,分析了当前在专业设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创新模式进行了探索,强调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