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森林休闲服务供给及对其感知分析

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TRACY101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城市居民对良好人居环境质量的追求,城市森林提供的休闲服务受到了广泛关注。一直以来城市森林的规划与管理方案是在城市规划框架下由专家和管理人员制定和实施,在户外休闲上侧重于场所的供给,对城市居民的使用情况和满意度考虑较少,这种供给和需求信息的脱节不利于充分发挥城市森林的休闲服务。因此从场所供给和市民需求两方面对城市森林的休闲服务进行研究有利于提高城市森林的管理水平、促进其休闲服务的发挥。本论文通过对北京城市森林休闲场所的供给和居民对休闲服务的感知与需求的分析,总结了影响北京城市森林产生的休闲服务的主要因素,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1.采用遥感图像解译结合空间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北京建成区内城市森林的斑块大小和可达性,发现北京建成区内城市森林植被覆盖面积小、连续性较差,植被覆盖以1hm2以内的地块为主;目前尚有15.08%的区域在500m半径内没有面积超过2hm2的城市森林;主要市政公园在四环外的分布分散且密度低。2.使用网络问卷调查方法对北京城市青年居民对建成区内城市森林休闲服务的感知进行了调查,并采用项目反应理论(IRT)、聚类和异常值分析(ALMI),逻辑回归分析(Logistic)等方法对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发现87%的受访者对建成区城市森林发挥的休闲服务表示满意和可以接受;北京城市青年居民在建成区城市森林中主要进行散步和赏景等低强度活动;社区楼盘价格、社区房龄、到达最近公园的时间距离、和周边户外休闲场所的类型数量、植被覆盖度等因素对周边居民的使用城市森林休闲服务的满意程度有显著影响。3.基于Wolfe的户外休闲发展理论模型,采用方法对北京郊区城市森林户外休闲场所在1990-2010期间供给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发现北京郊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休闲农园、民俗村、户外滑雪场六类代表性城市森林户外休闲场所数量平均年增长速率达到20.4%,高于1960年代美国郊区休闲场所增长速度;私家车持有量、年人均收入、建成区面积和常住人口数量与郊区城市森林户外休闲场所数量增长一致,政府的行业政策对郊区城市森林户外休闲场所数量快速增长有明显促进;各类场所中北京居民更倾向使用休闲农园和郊野公园,缺少时间和交通出行不便是影响城市居民使用的主要因素。4.采取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北京城市居民对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提供的休闲服务和其它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感知进行了现场调查,并采用社会价值评估软件SolVES (Social Value for Ecosystem Service)对和支持反对百花山自然保护区使用缆车的两个群体的感知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公众对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维护的重视高于对其提供的休闲服务和放松疗养的重视;美感价值是公众最愿意维护的场所价值;支持缆车的使用的群体比反对的群体对百花山自然保护区休闲服务的感知弱。本文主要创新包括:1.从场所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对北京建成区和郊区城市森林提供的休闲服务进行分析,揭示了影响北京城市居民对城市森林提供的休闲服务的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所得到的结果将为北京发展基于城市森林的户外休闲提供关键信息。2.在研究中采用网络问卷调查方法对城市尺度上居民对城市森林休闲服务的感知进行了分析,避免了传统问卷调查成本高昂、覆盖面小、被调查对象代表性差等缺陷,为网络问卷调查方法在城市林业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案例。3. SolVES软件在百花山自然保护区休闲服务价值的感知调查中的应用是生态系统社会价值评估软件在国内城市林业研究中的首次应用。
其他文献
某进口350MW机组低氮燃烧器改造后,出现了过热器超温及燃烧器喷口结渣的问题,在对某些关键参数进行现场测试后发现,主燃烧区燃烧状况差、炉膛热负荷分布不均勻是导致问题的主要
<正>~~
主要探讨大学生审美心理问题及其成因。认为要从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培养高尚审美情趣、积极投身审美实践、努力净化校园环境等方面下功夫,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心理,提高审美能
植物体细胞胚发生是针叶树优良品种应用及规模化繁殖的主要途径,也是基因工程的桥梁,在细胞全能性表达、种质保存、林木更新等诸多领域均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然而,胚性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对现代化的执著追求贯穿于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始终,对政治现代化的追求自然也在其中。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广泛群众参与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里程碑,它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