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视野下初中语文教材编写之审思——基于人教版的文本分析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ke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在班级授课制下,学习者学业成绩的优劣不同,与教师的统一教学没有太大关系,而在于学生自身对知识和经验的“建构”。作为这一建构主要的动作对象,也是教师讲授内容的最终的直接的来源——教材,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我们重点研究的对象。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初中生已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完全具备独立建构自己知识的能力。这就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应用于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心智基础。  以往的研究主要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集中在教学方面,课程方面的研究虽然也有,但只停留在宏观层面的课程观与教材观上,对具体的教材编写问题涉足极少。本文的研究,较大程度上,正是为了丰富和发展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课程观和教材观上的运用,具体地指导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  随着建构圭义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建构主义在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和师生观方面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形成了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人们对真实世界的认识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之中,知识并不是对客观真实完全直接的反映,它只是作为一种解释或假设而存在;建构主义学习观把学习看成是个体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教学观指出,教学是一个通过师生合作进行社会交往的过程,也是一个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建构主义师生观则将教师看作是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鼓励学生成为自我反思者和自我管理者。  根据上述基本主张,我们可以提炼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教材编写的基本观点:教材目标以意义建构为宗旨,以能力发展为核心;教材内容的选择由知识中心转向学习者及其客观环境;教材内容的组织强调知识迁移的情境性和社会性;教材实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基于这些基本主张和基本观点,我们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进行了宏观扫描和微观审视。宏观扫描的对象是教材的编纂体例,即教材编写的基本格式规范。在宏观上,依次对全书、单元和课文的架构进行了梳理。以全书来看,主要介绍和简要评价了教材的物理属性和内容体例。课内阅读选文(课文)和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两部分构成了单元的基本框架。更进一步,分析和评价了课文的类型和体例。  微观审视是对教材内容要素的审视。语文教材的内容一般由选文系统、知识系统、助读系统和综合实践系统构成。选文系统分为课文选文系统和阅读选文系统。知识系统特点的分析和简评则从知识系统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入手。由文字、图表和练习构成的助读系统也是我们审视的主要对象。综合实践系统是语文教材内容要素的一大特色,其由综合性练习题目和综合性学习专题两部分组成。  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初中语文教材编写进行的宏观扫描和微观审视,为我们总结当前初中语文教材编写的得与失提供了前提条件。对初中语文教材编写得失的总结,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出教材编写的优化策略。这一优化策略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教材的目标:聚焦于学生意义的主动建构和能力的不断发展;二是教材内容的选择: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客观环境的作用;三是教材内容的组织:崇尚知识的情境性,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四是教材的实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习的自主性。教材的目标主要体现在着眼于学生意义的主动建构的全书结构,突出学生能力发展的单元结构和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和意义建构的课文结构三个宏观方面。教材内容的选择要求课文选文系统以学生为中心,阅读选文系统需引导和激发学生广泛阅读。教材内容的组织则体现在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知识系统内容,归于生活和社会交往的知识系统形式两个层面。教材的实施要求助读系统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综合实践系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其他文献
2017年6月中旬召开的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了“两个高水平”的宏伟目标,多处提到了“弘扬红船精神”。如在回顾五年奋斗历程后总结归纳经验和体会时,提到“必须
啦啦操作为一项刚刚传入中国的新兴项目,在政策及经济的支持下,迅速在国内传播开来,本文以全国啦啦操联赛为研究对象。运用体育赛事运作管理分析的理论,研究全国啦啦操联赛运
学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