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作为一种区别于诗的文体,具有自己的独特美质。本文在界定词体美质的基础上,认为词虽起源于隋唐之际,但直到晚唐五代才形成自己独特的内在美质,从而走向独立,成为一种区别于传统诗体的崭新文体。文章一改前人着眼于文学与音乐之关系的视角,转而用文体学的研究视角,将整个中晚唐诗歌发展视为一个前后相继的有机系统,将词体的发展和独立置于这一系统背景中进行考察,从而认为中晚唐诗歌语言的革新和对心灵世界的开拓及其引起的诗风新变,催促了词体的成熟和独立。比较而言,盛唐诗人的语言哲学是“言不尽意”,诗歌语言表现上往往不露痕迹;而中晚唐诗人的语言哲学是“言尽意论”,对语言的表现力普遍具有充分的信任,他们致力于诗歌语言的革新,表现在大量引口语、俗语入诗,追求诗歌语法技巧和修辞手法的解放和新变。而语言的雅俗共赏、语法技巧的丰富多变和烘托、象征、移情、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大量运用,正是形成词体体貌特征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中晚唐诗歌语言的新变有力地促成了词体独特美质的形成。另一方面,中晚唐诗人在盛唐诗歌顶峰之后继续开拓,对诗歌境界的深入开掘,使诗歌境界由外拓向内敛,诗思趋于深情绵邈,直接促成了词境的形成。文章还从历时的角度来考察中晚唐诗人在词体独立过程中的作用。词发源于隋唐之际,盛唐时缓慢生长。大历十才子诗精整细切、体物细腻,格调低沉,境界偏狭,是中唐诗歌十分重要的潜流,是整个中晚唐诗歌的发轫。白居易、刘禹锡等著名诗人进行依曲拍为句的初步尝试,词在体制的形成上迈出重要一步。中唐李贺、晚唐李商隐的诗歌的低回感伤的情调、艳丽婉约的风格,则对词体内在美质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渗透作用。而后,温庭筠将这两方面的成果结合起来,大力作词,词体因而获得了独立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