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黄河中游都市发展迁移与环境变化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8次 | 上传用户:jinsong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中游地区历史上曾经建立过多个都城并形成过许多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历史时期由于受资源环境条件演变的影响,这些都市一直在关中平原、伊洛盆地这一广阔的地理空间内频繁迁移。以前大部分学者对该区域城市的选址迁移和建设发展等问题的研究,主要基于古代历史文献记载的资料,并侧重于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人文方面进行探讨。实际上,这些都市在不同时期的兴衰和城址的迁移变化,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变迁具有密切关系。目前对历史时期城市迁移发展与环境变迁关系的研究还比较简单、朴素。本文主要通过查阅大量古籍文献资料、自然灾害史料和考古资料等,结合历史时期环境演变的自然科学证据,并在野外实地考查的基础上,应用环境科学理论、现代地理学理论,从环境变迁、人地关系演变的视觉,通过多学科综合分析,去探讨古代黄河中游都市发展迁移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这对于客观认识整个黄河中游城市历史人地关系演变的重要规律,对于科学地理解黄河中游地区历史上城市的发展演变和迁移与环境演变互动关系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目前在全球变化的环境背景当中,黄河中游各个类型城市的建设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环境资源问题提供历史借鉴,并对当前开展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指导。本文通过对先周至唐代黄河中游地区都市发展迁移的特点、过程和不同历史时期资源环境变化对都市发展迁移的影响进行分析;并选取了影响古代黄河中游都市发展的典型自然灾祸事件——瘟疫和饥荒,分析了其发生的环境原因及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研究了古代西安城市人为环境污染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等。根据本文研究的结果,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黄河中游古代都市(邑)的迁移发展是在黄河中游乃至整个东亚季风区气候变化的控制下,引起区域资源环境状况的好转或退化演变,从根本上决定了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演变的基本空间格局,由此导致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都市(邑)发展迁移的空间地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总是顺应大尺度气候环境变迁的趋势,以占领或谋取更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更为丰富的水土资源为目的,不断优化选择和充分利用资源环境优势或者规避环境灾害而进行的地理空间的调整过程。并且随着政治、经济以及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强,其对环境和资源条件选择的机会越多,迁移的空间尺度越大,主动性越强。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市(邑)选址迁移的主导因素不同,按气候状况及其主导都市(邑)迁移的资源环境因素,提出了都邑迁移的类型及特点:(1)冷干—资源退化型迁移。在气候干冷化趋势下,水土资源和生物资源退化,导致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侵扰,引起都城迁移。一般由高纬度向低纬度、由高海拔向低海拔、由高原(或台地、高阶地)向河谷、冲积平原的一、二级阶地迁移。以寻求更适宜的农业气候条件和更丰富的水土资源条件为目的。(2)温湿—洪涝灾害型迁移。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水土资源优越。但因都邑地处低洼地带,随着环境的变化,洪涝灾害风险增大。由河流附近的冲积平原一级阶地或河漫滩,迁移到二、三级阶地或台塬地区。(3)干旱—资源短缺型迁移。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由台塬迁往河流附近冲积平原地区的一、二级阶地,以寻求更好的水土资源。(4)异常多变—灾害频发型迁移。气候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变化异常,或旱或涝,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导致农业经济衰退,城市萧条。为躲避灾害,迁移到生态环境比较优越的地区。2.通过分析黄河中游近2000年来瘟疫发生的环境原因及其对城市发展影响,表明黄河中游近2000年来共发生了140多次瘟疫。本区瘟疫发生与气候变化和环境以及自然灾害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从长期来看,在气候恶化时期瘟疫发生频率较高,尤其是在气候异常变化、旱涝灾害频繁出现时最容易发生瘟疫;从一年之内来看,春夏季是瘟疫多发的时期。瘟疫在人口集中的城市最容易发生,对城市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3.通过分析黄河中游近2000年来饥荒发生的环境原因及其对城市发展影响,表明饥荒的发生与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以及生态环境变化之间有显著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气候寒冷时期,农业生产受到影响,饥荒发生频率较高,气候温暖时期,农业生产发展,饥荒发生频率较低;历史上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恶化常常引发饥荒。尤其是旱灾与饥荒的发生关系最为密切,历史时期黄河中游地区55%的饥荒都是由旱灾引起的。历史时期黄河中游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也是饥荒发生的重要原因。频繁发生的饥荒对城市发展建设造成一定的影响。4.通过对古代西安地下水污染过程、机制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古代西安地下水污染始于汉代,并不断加剧。发现西安所处的特殊地形条件和水文环境是造成地下水污染的客观原因,对地下水的汲取及其生活污水、垃圾、人畜排泄物等不合理排放是造成地下水污染的主要人文原因。由于地下水污染引起的水资源短缺影响了古代西安城址迁移和城市发展;现代西安地下水污染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历史上污染物不断富集和积累的结果,在解决当前西安市城市水资源利用问题时,必须充分考虑西安特殊的地形和水文条件。本研究深入揭示了黄河中游不同时期都市发展迁移的资源环境原因,提出了古代都市迁移的类型及特点;揭示了瘟疫、饥荒等自然灾祸发生的规律、环境原因及其对都市发展的影响;发现了西安市地下水污染积累的地形及水文环境原因及其污染机制。在研究中采用黄土剖面、冰芯等提取的古代气候环境变化的自然证据,并结合文献记载资料,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印证,进行研究,无疑具有很强的实证性。这对深刻认识资源环境变化与都市发展的作用规律、进一步促进这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解决当前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及协调城市发展与环境关系等实践提供历史借鉴。
其他文献
近年来由于建筑物高层化、大规模化及用途的复合化,火灾发生的因素随之增加,火灾规模日趋扩大。建筑防火作为建筑防灾的一个重要分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钢筋混凝土结构在火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很多地区干旱频发,给农民的收入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本文对空间信息的农业干旱综合监测模型进行了研究,对干旱致灾因子及遥感监测机理进行探究,构建农业干旱
概念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与学的工具,正在被逐步应用到教学中。本文结合生物学科特点,介绍了指导学生绘制简单概念图的过程,并探讨了高中生物教学中利用概念图进行教学的优势
转子发动机是一种旋转式发动机,具有功率密度高、运行平稳等优点。但是该发动机的燃烧室狭长,不易燃烧充分,导致污染物的排放也较多。所以开展汽油转子发动机的研究对减少该
从国家出台《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DB33/1016-2004),对管桩的勘察、设计、施工及质检等技术工作规范化,在长江三角洲地区越来越多的工程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摘要:农机化合作生产经营代表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凸显了农机化建设在农业生产的积极作用。它对于加强农民间的合作,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对于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进农村实现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机化;生产  中图分类号:F32512文献标识码:A  1农机化合作生产经营组织发展的形式及途径  十一届三中全
建立了汽油转子发动机燃烧过程的数学模型;基于实验数据,考察了往复式汽油机湍流燃烧速率计算经验式在汽油转子发动机中应用的不适用性,并对其进行了修正;将建立的燃烧模型和
目的:探讨泮托拉唑静脉滴注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的42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2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泮托拉
通过对传统往复活塞式发动机和转子发动机气缸密封结构的分析,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对转子发动机气缸径向密封的改进。在原径向密封片的基础上,在其前段与缸体接触的密封面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