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是人类最基本的语言现象之一,对其研究的意义不仅限于语言本身,更在于透过其对人类思维的探索。本文对隐喻的研究不仅有理论层面上的意义,而且对二语教学实践也有所启示。本文旨在从认知的角度,即利用概念隐喻理论对关于生死的隐喻性语言进行分析,并将对该主题的理论分析与实证调查结合起来。文章结合语言中的实例对英汉生死概念隐喻进行认知对比与解释。本文对生死概念隐喻的研究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文中对常见的关于生死的概念隐喻进行总结概括并依据其各自的语言表现比重进行排序。在“生”的概念隐喻系统中,主要的概念隐喻有“人生是旅程”,“一生是一天/年”,“生命是植物”,“生命是戏剧”,“生命是物体”以及“生是在世”。关于死的概念隐喻与“生”的概念隐喻系统密切相关,最常见的有“死是弃世”,“死是终点”,“死是长眠/夜晚”以及基于拟人的关于死的概念隐喻,例如“死是递送人”,“死是严酷的收割者”以及“死是敌人”。透过数据统计的结果,我们得到两个有意义的发现:首先,同一系统中的不同概念隐喻在日常语言和经过艺术雕琢的语言中的表现比重不同;第二,相关联的“生”与“死”的对应概念隐喻在各自的系统中所占比重也有区别。除了数据统计分析,文章还对英汉语的生死概念隐喻进行了认知对比研究。研究发现,尽管二者的文化背景相异,其主要的生死概念隐喻具有很大的相似性。特别是英汉生死概念隐喻在基本框架结构上是相似的,均包括以上所提到的六大类生的概念隐喻和与其相关的死的概念隐喻。在具体的语言表现上,相似性也普遍存在,例如:人生的不同阶段分别与四季、一日中的不同时间、植物的不同生长阶段以及戏剧的不同发展阶段相对应,构成不同概念隐喻的映射。二者也存在一些文化导致的差异性,特别是在实际的语言表现中,文化导致的差异性纷繁复杂,如“人生是旅途”这一概念隐喻下的“旅行路径是生活方式”这一隐喻,在汉语中,“旅行路径”往往是陆路;而在英语中,水路占有很大比重。论文重点从认知的角度,寻求对这些相似性与差异性的解释,同时涉及宗教,哲学,地理等方面的问题。对比分析揭示了一个规律:相似性来源于人类共通的意象图式及身体体验,而差异性来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本文的另一个特色就是从独特的视角探讨对一些相关认知理论的运用。生死概念隐喻可归于事件结构隐喻的下义范畴。在对生死概念隐喻的语言拓展分析中,种属隐喻理论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