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尔兰虽是一个小国,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由于长期的英国殖民影响,今天的爱尔兰在语言方面英语占据绝对优势,爱尔兰语仅仅是一门少数语言。但纵观爱尔兰现代史,爱尔兰语作为其本族语言一直在民族身份建构中占有重要地位。自爱尔兰独立以来,国家一直致力于恢复爱尔兰语地位,并把教育领域当成语言政策中最重要的一环。在教育领域中语言政策和侧重点的变化,反映着整个语言政策的走向,同时可用于分析探讨现代爱尔兰民族身份建构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演变。本文旨在检视现代爱尔兰历史上的爱尔兰语教育政策,并探讨语言政策与民族身份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总体来看,语言政策的演变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与爱尔兰民族身份认同的演变基本一致。19世纪末,爱尔兰民族独立运动如火如茶,以盖尔语联盟(theGaelicLeague)为代表的爱尔兰语复兴运动兴起,逐步成为民族独特性探索的一部分,而爱尔兰语作为爱尔兰民族特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的地位也逐渐被广泛认可。语言复兴的积极分子将语言教育视为打破英语主导地位、完成语言复兴的重要途径,为提高爱尔兰语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做出了诸多努力。在这个过程中,语言运动逐渐与民族独立运动融合,语言复兴被民族主义者的政治诉求所裹挟,所以至建国前夕,爱尔兰语复兴的议题逐渐被政治化了。在此背景下,爱尔兰于1922年获得国家独立,新政府延续了独立前语言运动关于民族身份的思想,采用了整体激进的语言政策,试图完成爱尔兰语在全国范围内的全面复兴。此时的语言政策带有很强的后殖民主义色彩,爱尔兰语被视为摆脱英国殖民文化影响、重塑爱尔兰民族身份的关键。为达到这一目标,爱尔兰政府主要将语言政策集中在教育政策上,在建国后的四十年间,形成了以强制爱尔兰语政策(the Compulsory Irish policy)为代表、贯穿小学、初中、高中、高等教育的爱尔兰语教育体系。然而,激进的爱尔兰语政策虽然表面上普及了爱尔兰语教育,但实际效果差强人意,激进的政策还引起了爱尔兰人民广泛的反感和异议。此外,在20世纪60年代,其它欧洲国家经历了二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而爱尔兰却在保守的爱尔兰共和党的领导下实行闭关锁国,政治和经济都孤立于国际社会之外。此时后殖民意识形态下的民族主义显然已经不符合爱尔兰的国情,而激进的语言政策作为这种民族身份思想的助力之一也亟待改变。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爱尔兰已经独立近四十年,国家的独立地位已经得到了巩固,但是爱尔兰仍然面临国内经济萧条、政治动荡等问题,此时对民族身份的诉求已不满足于国家独立,而向往一个繁荣、强大、稳定的爱尔兰。为了满足爱尔兰国民对于重新定义民族身份的需要,爱尔兰政府重新调整了政治和外交政策,还展开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同时语言政策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激进的语言复兴政策转向了相对温和的双语政策,以更好的平衡民族身份的需要和英语的优势。20世纪末期,爱尔兰经济以史无前例的速度高速发展,爱尔兰长期以来被殖民、被逃离、积贫积弱的形象不复存在,“凯尔特之虎”带来的物质繁荣和国际地位提升极大的增强了民族自信,爱尔兰语作为本国语言被国民重新审视和欣赏。此外,在全球化带来的移民潮冲击着长期保守、封闭的爱尔兰社会,爱尔兰语作为民族身份重要元素的地位也随之强化。这一时期,爱尔兰政府针对爱尔兰语通过了一系列立法、发表了诸多研究成果,以推动爱尔兰语教育,鼓励爱尔兰语在社会中的广泛使用。近年来,掌握和学习爱尔兰语的人群都在逐年增长,教育和对话机制也逐渐健全,这证明稳定温和的双语政策已被公众所广泛接受。研究表明,语言政策的演变不仅深受现代爱尔兰民族意识影响,还在民族身份建构过程中产生了重要作用。语言政策与民族身份之间的相互作用反映出了不同历史背景下爱尔兰民族意识的变化,同时也是爱尔兰政治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寻找平衡、政府与公众之间对话和博弈的写照。虽然关于爱尔兰语的研究众多,然而教育政策作为其最显性的研究材料之一,国内却鲜有研究。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方法检视爱尔兰语教育政策,探讨它在不同历史背景下与民族身份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填补爱尔兰语教育政策研究的不足,同时对爱尔兰民族身份建构的研究形成补充。本文采用的史料主要包括政府报告、法案、政策、主流媒体报道、全民普查、问卷、采访等,同时也参考了相关学术研究等二手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