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隶属鲈形目(Perciformes),石鲷科(Oplegnathidae),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海、东海、台湾沿海,日本北海道以南及韩国以南沿海海域。其肉质极为细致,口感好,是一种具有较高食用价值和观赏价值的优良海产鱼类。本文运用统计学、组织学和生理学的分析方法,详细地阐述了条石鲷早期发育阶段的生长模式、组织发育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过程。所得结果如下:1.测定了条石鲷仔稚幼鱼(0—50日龄)全长和体重随日龄的生长变化,发现全长、体重随日龄的变化均符合Cubic函数关系式,其变化曲线呈S型。全长随日龄的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全长生长率明显不同,0-17日龄的全长生长率为0.243mm/d,17-35日龄的全长生长率为0.965mm/d,35-50日龄的全长生长率为0.823mm/d,3个阶段的全长生长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体重随日龄的变化也分为三个明显的阶段,不同阶段的体重生长率明显不同,0-23日龄的体重生长率为8.958*10-4g/d,23-32日龄的体重生长率为0.005 g/d,32-50日龄的体重生长率为0.019 g/d,3个阶段的体重生长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分析了条石鲷仔稚幼鱼头长、头高、体高、眼径、口裂、吻长、腹长、尾鳍长等外部形态参数与全长的变化关系,发现各功能器官的生长均呈现出异速生长的特点,但生长的拐点却各不相同。其结果表明,在条石鲷的早期发育过程中,有关运动、摄食、消化等的重要器官(眼、口、腹部、尾鳍等)具有优先发育的特征,且发育的时段各有差异,故在其苗种的培育过程中,应根据其生长、生态规律,为其创造最佳的环境条件,用以提高苗种的存活率。3.通过组织学技术(HE染色法、Mallory三色法),观察了条石鲷在胚胎期卵黄多核体的形成、胚层的分化、神经胚的形成、体节的发生、克氏囊的出现及退化、主要器官的组织发生等过程。结果表明,条石鲷的胚胎发育过程有囊胚腔的出现;神经胚以次级神经胚的方式形成;未知嗜红颗粒的渗入导致了克氏囊的退化;眼、脑、心脏、消化管、肾脏等器官均已发生。并通过结合胚胎形态学的观察确定了条石鲷胚胎发育的准确时序,进而更详细地阐述了条石鲷的胚胎发育全过程。4.通过组织学(HE染色法)技术,对条石鲷的主要功能器官(眼、鳃、心脏、鳔、口咽腔、食道、胃、肠、肝胰脏、肾脏、脾脏、胸腺)的组织发生、细胞分化、器官形成进行了观察,完整描述了条石鲷早期的整个组织发育过程;并辅以汞-溴酚蓝(mercury-bromophenol blue)法对仔鱼的蛋白样物质进行了定位和初步的定量,用以评估胰蛋白酶、胃蛋白酶、碱性磷酸酶、Na+,K+-ATP等酶原颗粒发生的时间和数量的变化,以期将条石鲷仔鱼组织器官的发育和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相联系;5.以生物试剂盒测定了条石鲷早期发育过程中胃蛋白酶、碱性磷酸酶、钠钾三磷酸腺苷酶(Na+,K+-ATPas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以及仔鱼可溶总蛋白量的变化(胰蛋白酶以BAPNA法测定),进而分析了以上几种特异性酶的相对活性变化。其中胰蛋白酶、碱性磷酸酶、Na+,K+-ATPase与SOD的活性从胚胎期开始就可以被检测到,并随着各自相关组织器官的发育而变化,而胃蛋白酶的活性在仔鱼胃的结构发育完善后(22日龄)才被检测到。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和碱性磷酸酶属于消化酶,其活性的变化与消化系统的组织发育密切相连;Na+,K+-ATPase主要参与离子的交换,其活性变化由泌氯细胞(鳃)决定;SOD的活性是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指标,也反映了仔鱼免疫系统的发育状况。通过分析各特征性酶活性的变化,并结合各相应器官的组织发育,能更好地阐述了条石鲷早期发育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