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界关于杜诗的研究已相当成熟,甚至到了难以为继的境地。但因为杜诗在中国诗歌史和文化史上光芒万丈,地位特殊,所以杜诗又是古代诗歌研究领域永远绕不开的话题。本论文拟从杜诗批点的角度,尽量利用第一手材料,即名家杜诗手批本,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观照宋元以来杜诗的批评和接受。研究对象是宋元明清四朝的杜诗批点。由于宋元之际刘辰翁首开杜诗批点之风,至清雍正十二年(1734)方南堂批点杜诗之后,杜诗批点的思想内容和形式已经基本完备,故而本研究始于刘辰翁批点杜诗,止于方南堂杜诗批点。第一章为概述,重点探讨杜诗批点的起源与发展,杜诗批点的类型与特点,杜诗批点的著录与馆藏等问题。尝试利用版本目录学的成果,指出完全意义上的文集批点不晚于南宋宝庆丙戌(1226),诗歌批点在德祐元年(1275)之后刘辰翁批点李长吉诗集之时,杜诗批点则可能始于刘辰翁。本章还对杜诗手批诸善本的版本、批点者和馆藏地进行了考察梳理,旨在为杜诗批点研究者提供一个比较清晰的易于寻访的途径。第二章,宋元杜诗批点。第一节在对明刊本《集千家注批点补遗杜工部诗集》中刘辰翁批语进行辑录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刘氏批点杜诗的心态、宗旨、批点内容和批点理论,肯定了刘氏于注杜、选杜热潮之外首开杜诗批点风气的意义,认为刘氏为杜诗批点奠定了基本范式:不事训诂,使杜诗解读回归文本;正旧注之失。第二节在对元刻本《杜工部诗范德机批选》中范梈批语进行辑录的基础上,探讨范椁在杜诗批点中流露的崇杜心态,分析范氏提出的杜诗具有“理胜”的特点,肯定了范氏善于从前人忽略之处发现杜诗之妙。第三章,明代杜诗批点。本章重点对杜诗批点史上的攻杜派郑善夫、王慎中、徐渭的杜诗批点进行分析,通过对这几个典型个案的研究,发掘明代中后期攻杜之风形成的背景,剖析郑、王、徐三家攻杜的不同的特点;郑氏虽然学杜,但不认可杜诗的变体,认为杜诗往往说得太真、太尽,缺乏风人之义。王氏攻杜具有重形式、轻内容和较为主观草率的特点。徐氏不仅批评杜诗有“平”、“稚”、“凑”、“粗”等毛病,而且批评杜甫有学究气。郑氏批语辑自清顺治刻本《杜诗通》,王氏中批语辑自“五家评本”《杜工部集》,徐氏批语辑自南京图书馆藏《徐青藤批杜集》。第四章,清代杜诗批点(上)。本章重点探讨明清易代之际杜诗批点的状况。认为以孙承泽为代表的清初“贰臣”,以徐树丕和傅山为代表的明遗民,以钱陆灿为代表的仕清者,共同将杜诗批点推至高潮期。第一节,揭示孙氏具有借批点杜诗以自表“忠义”的心态以及善于用书画义理评点杜诗的特点。第二节,对徐树丕《杜诗执鞭录》真伪进行考辨,揭示徐氏抄批杜诗所表现的明遗民心态以及徐氏推崇杜诗诗序的独特性。第三节,在对《傅青主手批杜诗》卷首卷末翁同龢两则题跋的真伪进行考辨的基础上,分析了傅山杜诗批语的内容,发现傅氏敢于怀疑竟陵派钟惺、谭元春的杜诗观,并有贬抑杜诗的倾向。本章所涉及的孙氏、徐氏杜诗手批真迹皆系笔者第一次评论,孙氏和徐氏的杜诗批语抄自南京图书馆,而傅氏杜诗批语系笔者从上海图书馆抄录。第五章,清代杜诗批点(下)。本章以康熙年间出仕的邵长蘅以及生活于康、雍、乾三朝且曾受戴名世《南山集》案牵连的方南堂的杜诗批点为中心,探讨清政权稳固以后,文人批点杜诗的心态与方式。指出理性崇杜期杜诗批点的共同特征是不关注杜诗中忠君爱国的思想,而重点在于对钱谦益《钱注杜诗》、朱鹤龄《辑注杜工部诗集》、浦起龙《读杜心解》等杜诗注本的批驳,并对杜诗的艺术成就进行评判。反映了在清初文字狱的影响下,杜诗批点具有远离政治话题和踏实、客观、严谨的特点,进入了理性崇杜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