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泌尿系结石是一种全球性疾病,亦是泌尿外科住院病人中最常见的疾病。其患病率高达5-15%,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国内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泌尿系结石的患病率约为6.06%。泌尿系结石复发率高,其5年复发率约为30-50%,20年复发率高达75%,不仅对结石患者造成身体和精神的损害,也为国家及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迅猛发展,经皮肾镜取石术(Percutaneous Neprolithotmy,PCNL)已经取代传统的开放取石手术成为现代肾结石治疗的主流。相比于传统的开放取石手术,经皮肾镜取石术是一种成熟的微创外科手术方法,但这仍具有一定的侵入性和创伤性,术后出血及感染等并发症也为术者带来不少困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手术器械的发展,一些学者改良了传统的经皮肾手术方法,采用较小直径的内镜经较小的经皮肾通道(11—20F)进行手术操作,并将其命名为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Neprolithotmy,mini-PCNL/MPCNL)。相关研究认为,微通道PCNL较标准PCNL在减少术中出血、减轻术后疼痛及减少住院天数等方面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手术时间较长及增加感染风险等并发症的可能性。对于2—4cm肾结石的治疗,微通道PCNL和标准PCNL这两种手术方式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孰优孰劣尚无定论,目前仍缺乏高质量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有鉴于此,研究者希望通过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进一步研究微通道及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在2—4cm肾结石治疗时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的合理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目的比较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mini-PCNL)和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standard-PCNL)治疗2—4cm肾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共计477例术前检查发现肾结石大小为2—4cm的患者经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参与该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按照随机码表随机分配为2组,即标准通道PCNL组和微通道PCNL组。标准通道组术中将工作通道扩至24F,微通道组将通道扩至18F。记录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结石大小、结石位置、结石密度、肾积水、术前及术后血白细胞、血红蛋白、肌酐、手术时间、结石成分、住院时间、结石清除率及术后并发症。所有数据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前瞻性分析这两组患者的病例资料,并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治疗2-4cm肾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否存在差异。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477名患者,其中标准通道组235例,微通道组242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并存病史,结石部位、结石大小、结石CT值、肾积水程度、S.T.O.N.E评分、术前血白细胞、血红蛋白、肌酐等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标准通道组和微通道组术中穿刺部位均以11肋间和12肋下为主,穿刺目标盏多为中、下盏,结石成分均以草酸钙结石为主,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在碎石设备的选择方面两组之间有差异,标准通道组术中选用的碎石设备多以超声碎石器为主,约占74.0%;微通道PCNL主要以气压弹道碎石,约占66.9%。3、标准通道组和微通道组之间的手术时间(41.2±21.3 min vs 42.1±24.3 min),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幅度(9.72±7.73%vs 9.52±7.9%),输血率(3.88%vs 4.47%),发热(11.9%vs 13.6%),尿源性脓毒血症(0.85%vs 1.24%),术后1天结石清除率(80.5%vs 81.4%),术后1月结石清除率(85.5%vs 84.7%),需要辅助治疗比例(5.9%vs 6.2%)均无统计学差异。4、微通道组相比于标准通道组,术后24小时舒适度评分较高(3.1±1.8 vs 2.5±0.9),术后使用止痛药比例较低(17.76%vs 25.53%),无管化比例较高(32.64%vs 11.91%),住院时间较短(4.2±2.2天vs 6.3±3.5天),这几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2-4cm肾结石时,微通道PCNL和标准通道PCNL的手术时间,结石清除率,术后血色素下降幅度,输血率,术后发热和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而与标准通道PCNL相比,微通道PCNL术后的无管化比例较高,舒适度较高,止痛药物使用量较少,住院时间相对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因此治疗2-4cm肾结石,标准通道PCNL和微通道PCNL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但微通道PCNL更具有舒适度高,住院时间短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