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鲟鱼现共存27种,是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隶属于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鲟科(Acipenseridae)、鲟属(Acipenser)。中华鲟(Aclpenser sinensis)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西部的颚毕河至东部的科雷马河之间的西伯利亚各河流之中,已成功引进到我国,并成为我国淡水养殖的优良新对象。鲟鱼卵是鱼籽酱的主要原材料,鲟鱼卵子的发育情况直接关系到鱼籽酱品质的高低,对生产企业乃至养殖用户的利润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卵黄发生期是动物卵母细胞发育过程中的主要生长期,为卵母细胞及胚胎的正常发育储存必需的氨基酸、脂类、钙离子等营养功能性物质以及能量,卵黄发生对动物的生殖发育至关重要。因此,对卵黄发生过程的生理调节机制进行研究,不但能进一步帮助了解鲟鱼生长、繁殖和性别分化等方面的生理机制,同时可为鲟鱼的保护和养殖提供理论依据。生物信息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已经成为获取更多与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等相关分子信息的重要研究工具。对鲟鱼现有的表达序列标签(EST)数据库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能够得到很多有用的信息用于筛选和鉴定新基因,用于研究鲟鱼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西伯利亚鲟卵黄发生、激素调控及脂类代谢的研究本部分以西伯利亚鲟为研究对象,对卵黄发生过程中卵巢发育、血液类固醇含量、血脂水平、血液脂酶活性、卵内脂蛋白酯酶活性和血液中Ca2+及Pi水平进行了研究分析。血液中的雌二醇(E2)、睾酮(T)、总蛋白(TP)、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甘油三脂(TG)、Pi和Ca2+的含量从卵巢Ⅱ期(卵黄发生早期)开始逐渐上升,至Ⅳ期(卵黄发生晚期)达到最高,随后开始下降。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含量在整个卵巢发育过程中逐渐上升。卵中的脂蛋白脂酶(LPL)活性亦在Ⅳ期达到最高。研究结果提示E:在卵巢发育过程中起到启动卵黄发生的作用,并且其水平从ⅡI期开始上升,调控卵黄蛋白原及脂类(VLDL、TG)的合成和分泌、调节卵巢中LPL的表达和酶活性。血液中Pi和Ca2+的含量间接的反映血液Vtg的变化。在卵巢Ⅳ期,血液中E2达到最高,促使血液中蛋白和脂类含量也增加到最高,保证卵母细胞中的卵黄蛋白的大量积累;卵巢内的LPL活性在此时亦达到最高,说明脂类的积累在此时期增多。成熟后的卵母细胞停止积累营养,E2的合成迅速降低,亦致使血液中蛋白、脂类以及卵巢LPL含量降低。血液中脂类含量的变化,也受到血液LPL和肝脂酶(HL)的调控。血清中LPL和HL的活性在卵巢发育过程中逐渐升高,至V期(成熟的卵母细胞)时达到最高,随后降低。根据血液脂酶和血脂相关性的研究发现,血清LPL、HL与TG、VLDL、TC呈正相关关系,与高密度脂蛋白(HDL)呈弱负相关关系,说明西伯利亚鲟血清LPL和HL在卵巢发育过程中的血脂代谢途径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血液LDL和HDL的代谢亦在卵巢发育过程中受到了两种脂酶的影响。2、西伯利亚鲟卵黄蛋白原基因的克隆及卵黄发生过程中血清卵黄蛋白原的检测本部分用三对引物从西伯利业鲟肝脏中克隆得到了卵黄蛋白原(vitellogenin, Vtg)成熟肽部分的cDNA。Vtg蛋白由脂磷蛋白I(LvⅠ)、高磷蛋白(Pv)和脂磷蛋白Ⅱ(LvⅡ)三个片段组成,分别包含了Vitellogenin、多聚丝氨酸和VWFD三个结构域。将西伯利亚鲟Vtg的蛋白序列与多个物种的Vtg序列进行多重比较,发现其与高首鲟Vtg的相似性最高为97.6%,与硬骨鱼Vtg(分化为VtgAa、VtgAb和VtgC三个分支)的同源性较低。基于Vtg蛋白序列建立的系统进化树,发现硬骨鱼中分化为VtgAa和VtgAb两支聚类到一起,先后与Vtg未分型的硬骨鱼(包括鲟鱼)、非洲爪蟾、原鸡、七鳃鳗、硬骨鱼VtgC相聚类,上述物种同属于脊椎卵生动物,其Vtg进一步与非脊椎动物的Vtg相聚。该进化结果反映了物种间Vtg的进化关系,符合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通过E2诱导5月龄的西伯利亚鲟,发现肝脏Vtg基因可被诱导表达,且与E2剂量呈正相关,证明Vtg基因可受E2直接调控表达,同时提示检测不同发育时期Vtg基因的表达水平可以反映卵子发育的情况。但这种方法需要通过杀鱼取肝,限制了应用范围,制备高效的Vtg抗体无疑能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因此,我们构建了用于表达Lv I、Pv和LvⅡ的原核表达重组质粒,并对异源表达条件进行了初步优化。最后以纯化的LvⅠ重组表达蛋白(Lv I E)为抗原制备了抗Vtg的特异性多克隆抗体。纯化得到的抗Vtg抗体可高特异性地识别鲟鱼血液中的Vtg。采用该抗体对西伯利亚鲟卵黄发生过程中不同发育时期血清Vtg的含量及其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到的结果与西伯利亚鲟不同发育时期的血清Ca2+和Pi含量的变化趋势相同,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Ⅳ期达到最高。血液Vtg在卵巢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趋势说明在E2不断的刺激下,肝脏不断增加Vtg的合成,源源不断为卵母细胞积累卵黄蛋白提供原料,直到卵母细胞成熟。利用Vtg抗体来检测西伯利亚鲟血清中Vtg含量的变化,方法更加直接、灵敏、具有更好的区分度,能够快捷、有效的判断和掌握西伯利亚鲟卵巢发育的情况,在今后的研究、应用中具有更广阔的前景。3、中华鲟EST文库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为了更深入的研究鲟鱼的生殖、发育和性别分化等分子机制,以"Acipenser sinensis"为关键词对NCBI的EST数据库进行搜索,共得到了3384条来源于中华鲟脑垂体EST文库的核酸序列。对所得到的ESTs序列进行聚类拼接,共获得861条独立基因。将聚类拼接后的ESTs序列使用NCBI中的BLASTx程序进行搜索,301条独立基因与GenBank上公布的序列有较高同源性。其中202条基因是有功能注释的基因;81条基因为推测功能基因;8条基因注释为未知功能基因。其余560条独立基因为新基因。进一步进行GO注释,发现共有255个注释基因和333个新基因可被功能分类。根据功能注释结果,在数据源库中发现了五种激素的核酸序列,分别为阿黑皮素原POMCA和POMC B、促性腺激素GtH-αI亚基和Ⅱ亚基以及生长激素GH,并且在ESTs文库中具有较高丰度。GH、GtH-α、POMC在鲟鱼各种类之间高度保守。为了研究基因的潜在功能,本研究检测了CPH、PPIB、STMN3、7B2同4个丰度较高的新基因在中华鲟不同组织内的转录水平。通过对现有中华鲟EST文库的注释和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用的基因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