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混合学习逐渐成为地方高校实施信息化教学的新常态。混合学习课程在地方高校的蓬勃发展,使得如何有效实施学业评价的问题逐渐凸显。尽管,多数学校课程都采用了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但学业评价基本上仍是沿用传统教育环境下的评价制度和评价模式,以经验思维和教师主观感受为主,缺乏数据思维和证据意识,实施的是缺乏依据和证据的“软评价”。基于对混合学习现状的审视,如何促进高校混合学习课程学业评价的转型成为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突破口。2019年《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将“学习测量”作为未来三到五年内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技术之一。教师作为评价的主要实施者,如何打破传统学业评价中主观经验的思维,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用基于数据、证据的评价给学生一个更为科学、公正的学业评价结果应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基于对此问题的思考,本研究拟构建基于“证据”的混合学习课程学业评价模型,以便为高校教师实施有效的学业评价提供操作范例和理论指导。采用文献研究法、系统建模法和德尔菲法进行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典型的学业评价模型、框架或体系进行梳理总结,结合目前已有的基于“证据”的学习评价实践框架,运用系统建模的方法,构建了基于“证据”的高校混合学习课程学业评价模型,简称e-ABC模型。运用德尔菲法对e-ABC模型设计与构建的合理性、有效性等进行了专家咨询,并同时将该模型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依据专家反馈意见及第一次的实践应用反思进一步修订、完善模型,形成最终的e-ABC模型。最终的e-ABC模型包含识别证据、创设证据、采集证据、鉴定证据、分析证据、解释证据和使用证据七个环节,七个环节环环相扣,呈闭合性结构。每一环节都有其对应的操作方法,能够为教师提供方法和工具上的实践指导。“识别证据”即辨别学习证据的来源以及证据的类型,其它环节的实施都要与之相匹配;“创设证据”即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将以前无法收集或不便收集的证据设法收集起来,以便为基于“证据”的评价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数据;“采集证据”即采用各种技术和手段将各种类型的证据进行收集和整理;“鉴定证据”是对采集的证据的真实性、相关性的审核和鉴定;“分析证据”即将数据、证据转换成为评价信息的过程,它是挖掘数据和证据价值的核心;“解释证据”即对证据的评价结果进行阐释说明,该环节能够指导教师使用相关的理论来解释评价结果,以揭示证据所反映的现象和规律;“使用证据”即将评价结果以及相关的解释,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有效的反馈给相关人员,从而达到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学习活动等作用。将最终的e-ABC模型应用到河南H大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课程教学中,进行第二轮的实践检验。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应用后,通过观察、调查及访谈等方法,验证了模型的效果。实践结果表明:(1)模型7环节的合理性得到了教师的认同,7个环节在实践中运行流畅;(2)模型的可操作性得到了教师的高度认可,模型在提供评价工具和方法上的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3)模型的使用及该模型的评价方式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4)运用该模型得出的学业评价结果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学业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公信力得到了学生的肯定。在上述研究与实践基础上,为高校教师实施基于“证据”的混合学习课程学业评价提出了如下建议:(1)注重营造基于“证据”的学业评价氛围;(2)合理设计评价任务,遵循评价任务与学习目标的一致性原则;(3)发挥评价结果的反馈作用;(4)教师自身要掌握一定的评价技术、手段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