喹啉类衍生物的多组分合成及其在铁离子识别中的应用

来源 :内蒙古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fair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铁离子荧光探针在离子识别领域以及生物传感器等领域一直是人们讨论和研究的热点,但是,由于铁离子的高自旋态,具有较高的轨道能级,使得大多数的铁离子荧光探针多为荧光淬灭型。因此,克服铁的淬灭效应,获得荧光增强型探针一直是该领域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本文采用多组分反应的合成方法,以苯胺,醛类、炔烃类化合物为原料,简便、绿色的合成了2-芳基取代的喹啉类化合物,其研究内容包括总结如下:1、合成并表征了2,4-取代的喹啉类化合物;2、通过核磁及相关实验证明了反应机理,并根据机理合理地解释了不同醛对产率降低的原因;3、以2-吡啶基-4-苯基喹啉作为探针,将溶液中铁离子组成及含量进行检测,荧光数据显示,二价铁离子与探针接触后发生荧光猝灭,而三价铁离子与探针则发生荧光增强;4、根据探针与不同比例的混合铁离子荧光强度的变化关系,实现了溶液中混合铁离子组成及含量的测定;5、使用电化学工作站与荧光光谱仪,完成了在不通电压下对铁离子配合物所发荧光的调控,实现了电致分子光“开”“关”传感器的相关设计与研究。本文合成并表征了一种新型的分子荧光探针,对铁离子进行了有效的识别和区分,并通过电化学数据以及其他实验数据确定了铁离子络合后的电荷迁移机制以及荧光传感机制,最终实现了化学发光的“开”与“关”。这类配合物可能在铁离子的生物化学传感器以及可擦除的电子信息记录设备等具有潜在的应用。
其他文献
阐述了对新疆吉林台一级水电站大坝填筑仿真模型的建立和应用情况,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高面板堆石坝施工过程进行了动态仿真研究,优化资源配置,合理组织施工生产,提高施工
传统病理实验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创新性实验教学的发展,从注重实验教学、逐步实施多元化实验教学和应用比较教学法开展实验教学三方面系统分析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经验及
介绍了数字电视传输流再复用器的设计,针对CBR和VBR的节目源分别提出了几种实用的数据插入方法.
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在中低压配电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单相接地故障发生时,所产生的接地电流数值很小,因此又被称为小电流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三相线电压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