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心肺转流(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二尖瓣置换术中,常采用单纯全麻,为了术中循环平稳往往给予大剂量阿片类药物,使用大剂量阿片类麻醉镇痛药对心血管的益处被术后长期的机械通气所抵消。Ueshima等首先报道了胸横肌平面(transversus thoracic muscle plane,TTP)阻滞用于乳腺癌患者手术,经第4、5肋间隙将局麻药物注入肋间肌与胸横肌之间,该间隙可以有效的阻滞T2~T6肋间神经前支,为胸正中区域提供良好的镇痛。本研究拟评价胸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麻用于体外循环下二尖瓣置换术的效果,评估其对术后患者恢复状况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
研究对象和方法选取择期在本院拟行CPB下二尖瓣置换术患者60例,年龄40~75岁,体重45~72kg,ASAⅡ或Ⅲ,NYHAⅠ~Ⅲ级。入选标准:无胸部穿刺部位感染及慢性疼痛史,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无糖尿病,不合并冠心病,左室射血分数不低于40%,无需主动脉内球囊返搏支持,无精神类疾病,无罗哌卡因过敏史。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胸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麻组(T组)和单纯全麻组(G组)。2组全麻方法相同,麻醉诱导:顺序静脉注入咪达唑仑0.05mg/kg、丙泊酚1.0~2.0mg/kg、舒芬太尼0.5ug/kg、阿曲库铵0.5mg/kg。气管插管完成后接麻醉呼吸机,VT8~10ml/kg,RR10~12次/分,控制PETCO235~45mmHg。经右侧颈内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监测CVP、尿量和鼻咽温。T组患者在超声定位下(索诺声线阵探头10~15MHz)行胸横肌平面神经阻滞,探头横向定位于胸骨旁第4与第5肋间隙之间,平面内进针,将0.3%罗哌卡因15ml注射于两肋间隙,胸横肌平面间隙,同样的方法在胸骨对侧肋间隙注入局麻药15ml。G组患者未行胸横肌平面神经阻滞。所有行CPB下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均经胸骨正中切口,术中静注舒芬太尼,持续输注丙泊酚和阿曲库铵维持术中麻醉深度。全身肝素化后建立CPB,CPB采用全身中低温非搏动灌注,改良超滤,采用Medtronic膜式氧合器。术程依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血管活性药物,监测血气分析和ACT等。术毕两组患者均带气管导管回CCU。脱离呼吸机后连接自控静脉镇痛泵。记录术中血流动力学情况、血糖的变化及舒芬太尼的用量,手术时间,术后患者苏醒时间、呼吸机支持时间、排气时间、肺部并发症、心脏复跳及心衰的情况。
结果1.本研究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心肺转流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T0时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时G组心率比T组明显升高(P<0.05)。G组内各时间点与T0比较,T1,T2及T3心率有显著的升高(P<0.05),与T4,T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组内各时间点心率与T0比较,T1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T2-T5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2,T3时G组MAP比T组显著升高(P<0.05),T0,T1时两组患者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组内与T0相比,T1、T2及T3时M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4、T5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组内与T0比较,T1时点MAP显著高于T0,其它时点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组在T5时与G组比较CVP明显下降(P<0.05),其他时间两组间的比较CVP无显著差异(P<0.05)。G组内CVP,与T0时相比T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组内各时间点CVP与T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G组、T组血糖浓度在T0、T1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组于T2、T3、T4、T5时间点血糖浓度与G组比较显著低于G组(P<0.05);T组血糖浓度T1、T2时间点与T0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3、T4、T5时间点与T0比较显著增高(P<0.05);G组血糖浓度在T2、T3、T4、T5时间点与T0比较均显著增高(P<0.05)。
4.与G组比较,T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呼吸机支持时间、排气时间显著缩短,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G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心脏自动复跳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T组舒芬太尼术中总用量明显低于G组(P<0.01)。
结论胸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麻应用于CPB下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可维持较稳定的术中血流循环,有效的早期镇痛,缩短患者苏醒和呼吸机支持时间,ICU停留时间,有助于改善预后,可安全的应用于心脏外科手术。
研究对象和方法选取择期在本院拟行CPB下二尖瓣置换术患者60例,年龄40~75岁,体重45~72kg,ASAⅡ或Ⅲ,NYHAⅠ~Ⅲ级。入选标准:无胸部穿刺部位感染及慢性疼痛史,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无糖尿病,不合并冠心病,左室射血分数不低于40%,无需主动脉内球囊返搏支持,无精神类疾病,无罗哌卡因过敏史。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胸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麻组(T组)和单纯全麻组(G组)。2组全麻方法相同,麻醉诱导:顺序静脉注入咪达唑仑0.05mg/kg、丙泊酚1.0~2.0mg/kg、舒芬太尼0.5ug/kg、阿曲库铵0.5mg/kg。气管插管完成后接麻醉呼吸机,VT8~10ml/kg,RR10~12次/分,控制PETCO235~45mmHg。经右侧颈内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监测CVP、尿量和鼻咽温。T组患者在超声定位下(索诺声线阵探头10~15MHz)行胸横肌平面神经阻滞,探头横向定位于胸骨旁第4与第5肋间隙之间,平面内进针,将0.3%罗哌卡因15ml注射于两肋间隙,胸横肌平面间隙,同样的方法在胸骨对侧肋间隙注入局麻药15ml。G组患者未行胸横肌平面神经阻滞。所有行CPB下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均经胸骨正中切口,术中静注舒芬太尼,持续输注丙泊酚和阿曲库铵维持术中麻醉深度。全身肝素化后建立CPB,CPB采用全身中低温非搏动灌注,改良超滤,采用Medtronic膜式氧合器。术程依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血管活性药物,监测血气分析和ACT等。术毕两组患者均带气管导管回CCU。脱离呼吸机后连接自控静脉镇痛泵。记录术中血流动力学情况、血糖的变化及舒芬太尼的用量,手术时间,术后患者苏醒时间、呼吸机支持时间、排气时间、肺部并发症、心脏复跳及心衰的情况。
结果1.本研究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心肺转流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T0时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时G组心率比T组明显升高(P<0.05)。G组内各时间点与T0比较,T1,T2及T3心率有显著的升高(P<0.05),与T4,T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组内各时间点心率与T0比较,T1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T2-T5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2,T3时G组MAP比T组显著升高(P<0.05),T0,T1时两组患者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组内与T0相比,T1、T2及T3时M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4、T5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组内与T0比较,T1时点MAP显著高于T0,其它时点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组在T5时与G组比较CVP明显下降(P<0.05),其他时间两组间的比较CVP无显著差异(P<0.05)。G组内CVP,与T0时相比T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组内各时间点CVP与T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G组、T组血糖浓度在T0、T1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组于T2、T3、T4、T5时间点血糖浓度与G组比较显著低于G组(P<0.05);T组血糖浓度T1、T2时间点与T0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3、T4、T5时间点与T0比较显著增高(P<0.05);G组血糖浓度在T2、T3、T4、T5时间点与T0比较均显著增高(P<0.05)。
4.与G组比较,T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呼吸机支持时间、排气时间显著缩短,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G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心脏自动复跳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T组舒芬太尼术中总用量明显低于G组(P<0.01)。
结论胸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麻应用于CPB下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可维持较稳定的术中血流循环,有效的早期镇痛,缩短患者苏醒和呼吸机支持时间,ICU停留时间,有助于改善预后,可安全的应用于心脏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