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接受直接经皮冠脉支架植入术(PCI)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前后QT间期、QT离散(QTd)和TpTe间期的变化,以及上述指标和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以2007年1月至2011年7月之间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脏科CCU病房住院治疗并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PCI)植入术的102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自入院起均接受至少1周的心电监护。根据心电监护结果,出现室性心动过速(VT)和/或心室颤动(VF)的患者46例(年龄69.28±11.97岁)作为病例组,其中前壁心肌梗死21例,下壁和/或侧壁心肌梗死患者25例。另有56例患者(年龄59.06±7.49岁)心电监护未出现室性心律失常,作为对照组,其中前壁心肌梗死患者27例,下壁和/或侧壁心肌梗死患者29例。根据心电图和冠脉造影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前壁心肌梗死组和下、侧壁心肌梗死组。所有患者均符合2010年中国专家共识的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和2009年AHA/ACCF/HRS心电图标准化与解析建议的ST段抬高诊断标准。排除合并瓣膜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肥厚性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心室内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心房颤动的心脏病患者;入院时或入院期间出现电解质紊乱的患者;1月内服用过胺碘酮或索他洛尔等可能影响QT间期和T波形态药物的患者以及心脏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脏肥厚的患者。测量PCI治疗前、入院第3天和入院1周时12导联心电图上的QT间期TpTe间期和QT离散(QTd),根据Bazett公式计算经心率校正的QT (QTc)间期、TpTe (TpTec)间期和QT离散(QTcd)。分别计算QT间期、QTc间期和TpTe间期、TpTec间期的12导联、肢体导联以及胸前导联的平均值。比较PCI治疗前后病例组和对照组上述指标的改变。并评价上述指标与恶性心律失常之间的相关性。同时比较上述指标与心肌梗死不同部位之间的相关性。将上述资料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K-S法)。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应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非正态分布的资料应用中位数、最大值、最小值表示。同一组患者PCI治疗前、入院3天和入院1周的心电图指标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3个时间点的指标之间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两组间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χ2)检验。将TpTe、TpTec间期按极差5ms分段,计算各时段中VT+VF的发生率,研究VT+VF与各时段上限值的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PCI治疗前、入院第3天和入院1周时和对照组患者比较,病例组患者TpTe间期和TpTec间期的12导联、肢体导联和胸前导联平均值均显著延长(P<0.05),而QT间期、QTc间期的12导联、肢体导联和胸前导联平均值以及QTd、QTcd均无明显差异(P>0.05)。PCI治疗前的TpTe间期和TpTec间期的12导联、肢体导联和胸前导联平均值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显著相关。TpTe间期和TpTec间期12导联平均值各段上限值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成线性相关(分别为r=0.677,P<0.05;r=0.698,P<0.05)。前壁心肌梗死组和下、侧壁心肌梗死组之间QT间期、QTc间期和TpTe间期、TpTec间期的12导联、肢体导联和胸前导联平均值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接受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中,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TpTe间期和TpTec间期都显著延长,且在发病1周内都存在这种改变。再灌注治疗使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室复极离散缩小。TpTe间期和TpTec间期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显著相关,可以用来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TpTe间期和TpTec间期独立于梗死相关冠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