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检验了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法课堂上,PPP和PACE两种不同的语法教学模式。主要从二者的理论基础和定义出发,以社会科学领域常用的三角形混合性研究方法对比PPP和PACE语法教学模式。研究定量分析试图揭示短期教学效果、长期教学效果的差异。研究的定性分析呈现参与此次研究的试验对象对PPP和PACE语法教学模式的观点和接受程度。本文的结构为第一章主要提出了研究的背景、研究的意义,以及介绍本研究涉及的PPP和PACE语法教学模式的定义。第二章文献综述将对PPP和PACE相关的理论基础、主要语法教学方法和相关概念进行文献回顾和分析。此外,第二章也详细说明本研究的实验设计和研究方法。包括实验对象的选拔和确立、实验的实施准备、定量和定性数据的采集方法和程序、如何确保实验的信度和效度。第三章实验结果首先从实验的定量数据结果揭示PPP和PACE语法教学模式在短期、长期的教学效果差异。并对PPP和PACE模式产生的短期和长期教学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和讨论。第四章主要从学习者的角度研究PPP和PACE模式。研究的方法主要是从对试验对象的定量调查问卷、对试验对象半结构式的定性访问以及考察学习者第二语言的学习经历。从学习者的角度研究他们对PPP和PACE这两种模式的看法和接受程度,期望弥补和平衡研究者主观的偏见。第五章第六章结合本研究的定性和定量结论对比讨论了第二语言语法教学PPP和PACE模式在形式和意义的关系处理,显性演绎法语法教学和有指导性归纳法语法教学。第七章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同时既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又对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语法教学提出了教学启示和未来研究的可行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