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实质上是包括通常意义上马克思自然观在内的广义人工自然观。因此马克思人工自然观首先包括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其中,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和人类社会而存在的自然是天然自然,经过人类改造、创建、加工过的自然称作人工自然。依据人与人工自然关系的不同深度,还可以把人工自然区分为四种形态:人化自然、狭义人工自然、产业自然和社会自然。关于人工自然的产生与生产力及生产关系,本文认为产业化就是人工物的普遍化。人工自然特别是产业自然是对人工自然施加普遍化的作用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示。历史上,马克思第一次确立了可以把产业看成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的思想。如果说自然科学高度体现人的认知活动从而“解释世界”,产业则集中体现人的实践活动从而“改变世界”。因为产业自然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基础上的,产业自然要求通过生产力性实现普遍性。因此为了理解生产力的本质,有必要对产业自然和生产力的关系,进而对社会自然与生产关系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思考。产业自然的形成过程就是生产力的形成过程,社会自然与生产关系的形成过程密不可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本论文坚持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理,立足于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探析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对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的指导作用,有助于对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如社会主义本质论、初级阶段论、基本经济制度、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等的深层次解读,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了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解释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