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尿毒症患者肠道细菌肌酐酶的研究
目的:研究尿毒症患者肠道细菌对肌酐的分解作用,肠道细菌肌酐酶的分离纯化,肌酐酶的基因鉴定及其氨基酸序列。
方法:对尿毒症患者和正常人的肠道细菌进行了培养,生化鉴定,16s核糖体的DNA鉴定,引入Tetrazoliumviolet(四唑紫)进行细菌分解肌酐的定性试验,也进行了定量分析。对肠道细菌进行诱导产生肌酐酶,经真空冷冻干燥、热处理、硫酸铵分级沉淀、凝胶过滤等分离纯化肌酐酶,设计引物经PCR扩增肌酐酶基因,根据基因推定其氨基酸序列。
结果:一1.培养鉴定了尿毒症患者的8种肠道细菌(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阴沟杆菌、普通变形杆菌、弗劳地枸缘酸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福氏志贺菌、溶解肠杆菌)。
2.尿毒症患者及正常人的肠道细菌均可以分解肌酐,前者的能力强。
3.分离纯化了尿毒症患者肠道细菌分泌的肌酐酶,分子量28.4KD。
4.克隆出了编码肌酐酶的基因。
5.推定出了组成肌酐酶的氨基酸序列。
结论:尿毒症患者肠道细菌是通过分泌肌酐酶来分解肌酐的,其分解肌酐的能力可以被高浓度的肌酐所诱导。
第二部分肌酐产物对红细胞的影响目的:研究肌酐产物对红细胞的毒性作用
方法:用液相色谱仪分析尿毒症患者肠道细菌分解肌酐的产物。用分解肌酐能力最强的肺炎克雷伯菌与肌酐共同培养,取其培养液与健康红细胞孵化,观察溶血情况;并分别加入葡萄糖、ATP(三磷酸腺苷)、GSH(谷胱甘肽),了解以上物质对溶血的纠正情况;并测定红细胞内GSH的浓度。
结果:肠道细菌分解肌酐产生甲胺。肌酐组溶血度1.52%,肌酐产物组3.52%,后者较前者的毒性强,加重红细胞溶血(P<0.05):加入葡萄糖、ATP溶血不纠正,加入GSH明显纠正(P<0.001):GSH组溶血度0.252%,正常对照组0.192%,二者差异无显著性。肌酐组红细胞内GSH含量2152.98μmol/L,肌酐产物组1047.96μmol/L,后者红细胞内GSH含量明显降低(P<0.001)。
结论:肌酐产物导致红细胞溶血,红细胞内GSH含量下降,补充GSH可纠正溶血。
第三部分肌酐产物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影响目的:研究肌酐产物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毒性方法:1.原代培养肾小管上皮细胞
2.肌酐产物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共同培养,用MTT(四甲基偶氮多胍)渗入法观察其增殖抑制情况;并分别加入葡萄糖、ATP、GSH,了解以上物质对增殖抑制的纠正情况;对肾小管上皮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抽提DNA进行琼脂糖电泳观察有无梯形条带。
结果:1.肌酐组OD值0.231,肌酐产物组0.183,肌酐产物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P<0.01);加入葡萄糖、ATP不纠正,加入GSH纠正(P<0.01);GSH组OD值0.261,正常对照组0.254,二者差异无一显著性。
2.肾小管上皮细胞在肌酐产物作用下逐渐变小、变圆、固缩,最后漂浮死亡,但胞膜始终完整。
3.肌酐产物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琼脂糖凝胶中有DNA梯形条带,加入GSH未见DNA梯形条带。
结论:肌酐产物抑制肾小管上皮增殖,促进其凋亡,GSH可阻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