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意义医疗服务及其资源的地理可及程度是居民选择和利用医疗服务的重要影响因素,无论是政府调整医疗资源布局还是医疗投资者选择投资地点,都需要掌握一个地区的医疗资源分布情况,最直接的做法是在地图上标示任一居民点医疗服务的地理可及程度,做到可视化。医疗服务地理可及程度从居民的角度看就是居民获取医疗服务的方便程度,如何评价?许多学者已进行了探索,综合分析这些研究可发现目前研究存在两大薄弱:一是用于评价医疗服务地理可及程度的指标存在一些问题,或是指标所反映的地理可及程度的方面比较单一,仅考虑了到达医疗机构的距离或时间而没有考虑医疗机构的繁忙程度因素,或是指标缺乏实际的含义;二是在以地图的方式可视化表达医疗服务地理可及程度方面,表达的精细程度还有欠缺,制作的可视化图还比较粗糙。本研究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医疗服务地理可及程度测量的方法学与可视化表达的技术的探讨:(1)通过实际数据的模拟试验,对已有的地理可及性评价方法进行实证性的基础研究,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针对缺点寻找或研制解决的办法从而不断完善评价的方法与指标;(2)探索能够精细化表达地理可及程度指标值的方法与技术,通过挖掘地理信息系统相关技术,达到以连续变化的方式形象直观地展示地理可及程度分布的目的,明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软件可视化表达医疗服务地理可及程度的关键技术、流程与具体操作步骤。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针对医疗服务地理可及性主题,初步探索把海量医疗资源、医疗服务和地理信息数据转化为直观易懂图形的方法。研究内容包括:(1)医疗服务地理可及性测算方法研究:利用上海市数据,运用已有的地理可及性测算方法(最短距离法、比例法、两步移动法、引力法)测算与绘制上海市医生服务地理可及程度分布图,针对地图,通过对比,分析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寻找或研制弥补缺陷的方法,使得地理可及性测算指标能够合理、有效地反映医疗服务的理可及程度,并且指标具有实际的含义。(2)可视化表达技术研究:探索能够精细化地表达地理可及程度指标值的技术,实现用连续变化的方式表示地理可及程度的连续变化的效果;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以ArcGIS10.0软件为平台,以指标计算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因素、变量为导向,归纳和总结指标计算、以地图的形式精细展示测算结果的过程中涉及的环节与技术,总结和梳理测算与地图绘制的操作流程与具体步骤。三、研究方法(1)文献归纳法。以“地理可及性”与“可视化表达技术”为研究主题,系统查询与阅读了170篇有关文献以及各类统计资料、相关书籍,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2)专家咨询论证。咨询医疗卫生领域专家论证医疗服务地理可及性指标的适宜性及绘制的可视化表达地图的合理性;咨询数学系专家确定地理可及性指标计算公式的函数表达方法并论证数学计算公式的合理性;咨询地图学、地理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专家论证如何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指标计算及可视化表达的相关方法与技术。(3)数据模拟试验。为了检验医疗服务地理可及性方法的优缺点及可视化表达的效果,以上海市数据为模拟数据,以医生资源为测算对象,应用各种地理可及性测算方法进行具体的计算与地图绘制,以明确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同时明确可视化表达的关键技术及解决办法,在实际测算与应用的过程中修正与改进测算方法及可视化表达技术。四、研究结果(1)最近距离法测算医疗服务地理可及性。形成了最近距离法衡量医疗服务地理可及程度的基本思路,总结了最近距离指标计算的方法与软件操作步骤,运用最近距离法绘制了上海市医生资源地理可及程度分布图;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最近距离法的优缺点,其优点主要为简单、易懂,缺点一是最近距离法假设人们总是会选择离自己最近的医疗机构获取服务,这显然不完全符合实际,二是它仅仅反映了居民到达医疗机构的方便程度,没有考虑到医疗机构病人较多医生不足、等候时间拉长等影响居民获取医疗服务方便程度的情况。比例法、移动搜索法等类似方法可以弥补这个缺点。(2)比例法测算医疗服务地理可及性。形成了比例法衡量医疗服务地理可及程度的基本思路,总结了比例指标计算的方法与软件操作步骤,运用比例法分别绘制了上海市区县水平与乡镇街道水平的医生地理可及程度的分布图;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比例法测量医疗服务地理可及性的优缺点,优点是简单、易懂;缺点一是它把医疗服务辐射的连续性通过行政区划割裂开来,造成行政区划边界两边的医疗服务可及程度有着显著差别,与现实情况不符;二是无法体现行政区划内各个地点可及程度的阶梯差异。两步移动搜索法可以弥补这个缺点。(3)两步移动法测算医疗服务地理可及性。形成了两步移动法衡量医疗服务地理可及程度的基本思路,总结了两步移动法的人均资源数指标计算的方法与软件操作步骤,运用两步移动法绘制了上海市医生地理可及程度分布图;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两步移动法衡量医疗服务地理可及性的优缺点,优点是实现了行政区划内各个居民点可及程度的阶梯差异;缺点是需要事先确定阈值范围,即确定一个可达与不可达的范围边界,只有处于范围边界内的供需双方才发生作用并且对所有边界内的供给者都一视同仁,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同时这也造成了可及程度分布地图中颜色变化连续性效果不佳的问题。引力法可以弥补这个缺点。(4)引力法测算医疗服务地理可及性。形成了引力法衡量医疗服务地理可及程度的基本思路,总结了引力可及性指标计算的方法与软件操作步骤,运用引力法绘制了上海市医生地理可及程度分布图;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引力法测量医疗服务地理可及性的优缺点,优点是实现了行政区划内各个居民点可及程度的阶梯差异、不需要事先确定区域范围或阈值范围;缺点一是参数β的确定问题,二是计算出来的指标值本身没有实际的含义,只能反映该地点在整个区域中所处的地位或区位,故而只能用于相对比较。(5)引力法参数β值的确定。针对引力法的缺点之一(参数β的确定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实证研究确定参数β的基本思路,运用上海市一家二级综合医院、一家三级综合医院的病案资料,通过分析医院病人占人口的比与距离的函数关系,确定了二级综合医院及三级综合医院的β的参考值,分别为0.67、1.57。(6)“资源分配法”的研制。针对引力法的缺点之二(指标值的确定含义问题)进行了探索,在继承引力法基本思想(地理可及程度随距离衰减的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千人口医疗资源数作为指标的“资源分配法”,其计算公式:Xi为第i个居民点的人均资源数,Sj为第j家机构的资源数,ri为第i个居民点的人口数,di.j为第i个居民点与第j家机构之间的距离。针对公式进行了验算,证明所有居民点指标值和该点人口数乘积的和等于总的医疗资源数。根据数据模拟试验的结果,针对二级医院及一级医疗机构医生资源地理可及性的测算方法进行了修正,使得测算结果与可视化表达结果更加符合实际。与引力法相比,“资源分配法”在保留引力法优点的基础上解决了指标含义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