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礼治到现代法治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zan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大量移植外来法律必然对固有传统造成冲击,传统与现代的问题乃当时学者关注的一个论题。王伯琦先生为二十世纪汉语文明法学史第三代法学家杰出代表和台湾第一代法学者。他1956年的著作《近代法律思潮与中国固有文化》反思民国法制实践,以中西融合之路回应这一论题。认真地分析王伯琦先生的思虑和回应,对于中国法律现代化无疑是大有裨益的。本文以王伯琦先生《近代法律思潮与中国固有文化》为研究对象,他对中国法律现代性问题的看法是本文的研究核心,分为四个部分阐述:第一部分是王伯琦先生关于传统礼治和现代法治的观点。儒法之争的实质是德治与法治的争论。礼法之争开启了近代中国关于礼治和法治的真正争论,正是在礼治与法治的纠缠较量中,法治何以正当成为当时每个论述者不能不回答的一个问题。王伯琦坚持法治的现实原因就是民国法律改革得到了政治上的支持力量,理论支撑是法治的现代文明属性,中国若要富强必须脱离前现代的落后文化,接受现代法治文化。第二部分是传统与现代法律文化的差距。席卷二十世纪的法学思潮被民国学者和政客误认为社会本位法律是对个人本位法律的否定,以致“天衣无缝”说风行。王伯琦先生意识到其中的危险性,极力指出法治文化与传统礼教在法律价值层面和法律方法层面的差异,即权利本位与义务本位之差别和是否重视逻辑之差别。第三部分是从礼治传统中开出现代法治。必须认清的一个现实是立法超前,需要通过“法教”来启迪民众,重要的举措是培养独立人格和加强执法者的逻辑能力。在法学教育中必须突出“人”的重要地位,以使法科学生清楚明白独立人格的重要性,尤其是民法学的教授要特别注重向学生传授人的内涵和地位。逻辑体系的维护需要有自治的法律方法和法律职业群体。第四部分是王伯琦与庞德的比较。王伯琦与庞德对法律社会化和自由法学思潮的态度截然不同,他们对中国法律现代化的建议有相同之处,都重视法律职业群体的作用,不过王伯琦先生比庞德先生更了解当时的司法实践情况和法律教育情况,因而提出的法治改造措施比庞德提出的建议更符合中国实际。传统与现代的二元理论是中国法治之路1正当的理由所在,而没有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古今之别是实现法治的一个障碍。传统礼治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和现代法治文化的先进理念互相融合,就是王伯琦先生的中西融合之路的最终归宿。独立人格和逻辑体系也可以说成是人的现代化和法律职业群体的自治,这些仍然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仍然可以作为我们思考当下的理论武器。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膨胀、土地紧缺、交通拥挤等城市弊病日益凸显。为了实现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丰富的城市生活需求,城
积极向上、开拓进取是关东文化的基本特征。成多禄是继承、弘扬吉林文化的杰出者,成氏从政治边之功与诗书艺术成就得到时人与后世很高评价。加强对地方名贤的研究是弘扬区域文
文章介绍了智能制造的产生背景、概念、特点、支撑技术、研究内容和发展简况,并对智能制造与人工智能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关系作了简介。
【目的】为提高荒漠沙地植被的存活率和覆盖度,本文以毛乌素沙地西南缘的沙木蓼为研究对象,通过施用鲜海带生物酶解有机液肥,研究其对沙地土壤理化性质和沙木蓼生长及群落物
造血干细胞是不可或缺的,它为整个生命体提供不同阶段、所有类型的血细胞。造血干细胞的发育起源,包括位点、时间、调控机制等,长期以来广受关注。众所周知,AGM区是小鼠胚内
这是一套旨在建构中国法学未来的丛书。一如我在“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文中所指出的:1978至2004年的中国法学,为中国突破此前法学或法律虚无主义的时代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而
为加强手术室的环境保护,达到洁净手术室的标准,保证医疗质量和患者手术安全,创建洁净手术室是外科手术发展的客观需要,以此来达到预防和控制手术室感染的目的。在启用洁净手
<正> 清代东北为满洲发祥重地,其统治机构不同于内地各省,实行旗民二重性体制。 旗制体系:(一)“盛京五部”,即盛京户、礼、刑、工、兵五部。户部掌征收官庄旗地租税,支办将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经济、扩大就业、调整结构、推动创新、形成新的产业、扩大对外贸易规模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小企业所获得的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