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较于笔译理论的蓬勃发展,口译是一门较新的学科。口译的专业化始于二十世纪初,而对口译的学术性研究则要到二战后的50年代才开始形成规模。随着口译研究的发展,研究者们从最初的实践研究逐步向跨学科方向发展,试图从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符号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中寻找口译发展的新途径。在口译研究的众多领域中,口译过程一直以来都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之一,相继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口译模式进行分析。但不管采取何种模式,对口译过程中的语境研究一直是个无法忽略的问题。传统的语境研究发展至今,从单纯的将其视为静态研究对象开始向动态语境方向发展,这对于口译过程和口译效果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比利时语用学家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在其专著《语用学诠释》(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提出的“语言适应性理论”(the“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bility”)对口译的研究十分具有启示意义。在维索尔伦看来,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语言交流过程就是交际者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而这些选择应当与交际过程中的语境相关要素相互适应,同时这种适应是双向性的,即语言使用者在适应语境作出选择的同时,原本的语境也已经被改变,这种经过改变和重构的语境又会对之后的语言选择造成影响。维索尔伦的这一语言适应性理论为口译过程的语境动态适应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持,有利于扩展口译研究的思路。语境的动态性和语言的顺应性决定了口译过程中的语境动态顺应,而且这一顺应选择应该是有意识的认知过程。这篇论文旨在根据维索尔伦的语言适应性理论,从句子、上下文、文化和背景知识的纵向语境分类方面去讨论口译中语境关系的顺应,提高译员在口译过程中的信息推测、信息期待、分析隐含意义的能力,从而提高口译的质量和效果,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