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URI)临床上简称“上感”,是儿科最常见的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发病率约占儿科门诊患者60%以上[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因感染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有资料表明,“上感”中90%以上的原发病原为病毒,主要有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等[2]。但由于小儿呼吸系统器官发育尚不成熟的特点,在发病后短时间内就可能合并细菌感染。因此如何选用抗生素,何时使用抗生素,做到既可以有效地治疗患儿上呼吸道感染,又不会导致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及耐药菌的产生,是近年来人们关注的重点[2]。近年来有大量医学文献报道,抗生素的应用依然普遍存在不合理性并有一定的安全风险。故如何加强儿科抗生素使用情况的监管,通过对其使用情况的客观评价,促进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刻不容缓[3-4]。本课题通过对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科门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中抗生素的应用情况,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科门诊病例中,随机抽取(2012.01-2013.01)仅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病例及处方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目的收集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科门诊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统计其抗生素的应用情况,分析抗生素在儿科门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中应用的规范性,从而进一步就抗生素应用合理性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企望为儿科门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有价值的帮助。材料和方法1.材料收集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医师工作站中,随机抽取2012年1月到2013年1月在儿科门诊就诊的,仅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的门诊病例,共1012例,去除了出现并发症收住院治疗及资料不完整的91例,纳入统计的病例为921例,临床诊断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6]。其中,男494例,女427例。年龄2月-14岁,平均年龄2.8岁。在所有患儿中,一般类型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772例,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126例,疱疹性咽峡炎23例。2结果判定2.1药理判定标准参考《新编药物学》(第17版)及《中国药典》(2010版),按WHO的建议,用药物利用度(DUI)作为诊断标准。限定日剂量(DDD)是指某特定药物为治疗某主要症状而设定的用于成人的平均日剂量。儿童限定日剂量是指,某特定药物治疗特定适应症单位体重的日用剂量。用药频度(DDDs)为药品某段时间内的总购入量除以相应DDD值,是衡量该药品的使用频度。药物利用指数(DUI)为DDDs除以总用药天数。儿童药物利用指数(CDUI)指单位体重总用药量除以儿童限定日剂量后,与用药天数的比值,即DDDs/总用药天数。若DUI≤1则为合理用药[7]。2.2临床判定标准是否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判定:凡白细胞及中性异常者为应用抗生素指征;使用青霉素、新青Ⅱ、头孢唑林等普通抗生素者为合理应用抗生素,白细胞正常而使用抗生素者、应用二代以上头孢菌素或使用新型广谱青霉素者、应用2种及以上抗生素联合治疗者为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其中应用2种及以上广谱抗生素者判定为滥用抗生素[8-10]。结果1.一般临床分析发热病人874例,体温正常人数47例;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升高(>10×109/L)和(或)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70%)人数512例,白细胞总数下降者(<4×109/L)21例,血象正常者388例。2.抗生素使用基本情况921例患儿中,738例应用抗生素,抗生素使用率为80.13%。772例一般类型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589例应用抗生素,抗生素使用率76.30%,口服抗生素397例,占67.40%,以青霉素类(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二、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头孢克洛、头孢克肟)及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为主;静脉应用单一抗生素174例,占29.54%,以二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头孢西丁、头孢美唑)为主;两联抗生素8例,占1.36%,以二代头孢联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头孢西丁或头孢美唑+阿奇霉素)为主。在126例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中,全部静脉应用抗生素,以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头孢曲松)和三代头孢加酶抑制剂(头孢哌酮舒巴坦)为主。在23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中,全部应用抗生素,其中4例口服应用抗生素,19例应用单一抗生素,以二代头孢菌素为主。3.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921例患儿中,738例患儿应用抗生素,抗生素使用率达80.13%,口服抗生素使用率占54.34%,静脉抗生素使用率占45.66%,共使用三大类抗生素,其中头孢菌素类使用最广泛,青霉素类次之,大环内酯类排第三。结论1.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病初期多为病毒感染,应给予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而门诊在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初期应用抗菌素即存在不合理性。2.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病48-72h后易合并细菌感染,结合临床表现及炎症指标可帮助合理选用抗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