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好”结构研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cg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表义和用法都十分丰富的词语,“好”加在动词后面可以构成主谓、动宾、动结三种同形异构异义形式,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语法学及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综合运用分析、比较、变换等方法,从多个角度对动结式“V好”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重点分析了“V好”的语义、句法、语用特点,V的语义特征,“好”的虚化等问题,并通过与“V了”、“V完”的对比研究来加深对“V好”的认识。全文共分七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说明本文选题的目的、意义,讨论的范围,所用的理论方法以及语料的来源。 第二部分综述,从“好”的义项分类、义项产生、相关句式、话语功能以及语言翻译等方面对以往有关“好”的研究成果进行概述。 第三部分,指出现代汉语中存在同形异构的三种“V好”并对三者进行区分,明确本文研究的范围。主谓、动宾、动结式“V好”各有其句法语义特征,我们可以通过“V好”中V和“好”的松紧关系以及能否加“了”或“了”的位置来区别,三种结构之中,动结式“V好”内部结合最为紧密,中间不能插入其他的成分,“了”只能放在“V好”的后面,是本文重点研究的对象。 第四部分,对“V好”进行语义、句法、语用分析。“V好”表示动作的完成并且达到完善的程度,有时突出强调动作结果的完善,有时突出强调动作的结束。从句法上来看,“V好”是一个以动词为中心的结构,有及物不及物之分,主要做谓语中心,不过很少单独使用,可以带宾语,多数情况下是名词性的宾语,可以受状语修饰,时间状语、介词短语做状语特点尤为突出;还也可以充当定语,修饰名词性成分。从语用上来看,“V好”多用在陈述、描写、请求、命令等的语言环境中,经常用来阐述决心、目的、目标等,在小说、戏剧以及纲领性、政策性文件等文体中使用较多。 第五部分,分析“V好”中V的语义特征和“好”的语义指向,探讨“v好”表示完成的语义演化轨迹。对V的语义特征的分析是进一步比较研究的基础,我们从动词分类的多个角度对V进行探讨,认为“V好"中的V具有[+动作]、[+自主]、[+持续]、[+完成]的语义特征,表示的动作行为能够产生动作者或说话者心理期待的结果,多数情况下是能够带受事、结果、工具、对象宾语的单音节或双音节及物动词;其次从分析“好”语义指向入手,运用认知推理机制,对“V好"表示动作结果完善进而表示动作完成这一语法意义的演化进行探讨,认为“V好”表示动作完成是从表示结果完善推理而来的,“好”已经有虚化倾向,但是还未完全虚化为表示完成的体标记。 第六部分,将“V好”与“V了”、“V完”进行对比研究。“V好”、“V了”、“V完”都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束,但是“V好”与“V了”、“V好”与“V完”之间的替换并不是自由的,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这既有语义上的细微差别造成的限制也有动词本身的特点以及句法和语用因素产生的影响。 第七部分结语,概括全文,提出进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其他文献
本论文以“网络文学的文本特质与自由精神”为主要的研究内容,探讨了互联网时代的自由言说对于网络文学方方面面的影响,从网络写手心态、网络语言到文本形式、文本内容、传播方
能否有效地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决定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能否更好地发展。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尚存的几处不足入手,分析了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状况,并针对如
期刊
无论中国还是朝鲜,在现代文学史这一特殊的文学历史时期,两个国家的整个文坛都十分繁荣,纷纷出现了一批对整个文学带来很大影响力的作家.本论文主要以这一文学历史时期出现的
《故事新编》历来被研究者称为“新历史小说”。它借由古人、古事进行的独异叙述表现,展示了鲁迅小说创作世界中的历史魅力的一面。然而这“历史”与“小说”之间的关系,将“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