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企业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由于拥有公司经营权或控制权的经营者与拥有公司所有权的股东具有完全不同的目标函数,经营者在实践中可能按照自己的利益行事,并由此会损害股东的利益。这一现象被称为代理问题。解决代理问题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激励。通过激励机制的设计和运用,实现激励相容,即通过使经营者的利益最大化,实现所有者的利益。但迄今为止,我国国有企业尚未有建立起良性运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并由此导致了国有企业代理问题加剧,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建立并逐步改进和完善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成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 股权激励,在西方发达国家,是经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可以解决现代企业中委托代理问题的经营者激励制度之一,我国也有部分企业进行了股权激励的尝试。但股权激励能否有效解决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问题,国内专家学者意见不一。 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论、产权理论、西方激励理论以及人力资本理论等为理论基础,运用理论描述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重点探讨了以下内容: 我国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的发展和现状——对经营者的激励方式从最开始的普通工资、浮动工资、奖金、提成到目前的年薪制、期股期权制历经了近30年的变化,但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问题并没得到满意的解决,经营者总体收入水平偏低,薪酬机制不合理和经营者对薪酬的满意度低等现象依然存在。 我国实施的各种股权激励模式和效果——剖析目前在我国已实施股权激励的八种模式及其特点。实证检验,得出结论:股权激励与我国企业绩效具有相关性,股权激励具有显著激励效果。但鉴于相应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股票市场的不规范以及企业内部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健全等问题,股权激励的作用发挥欠佳,股权激励的发展空间有限。 我国国有企业股权激励机制设计的新构想——运用博弈分析,论证我国上市公司实行股票期权的可行性,股票期权将能够达到激励目的,促使经营者努力工作。论证我国实施股票期权的基础、前提和保障等,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针对国有非上市公司的经营者激励,提出一种将按劳分红的短期激励与股权激励的长期激励结合起来,同时规避了股票市场风险的新激励模式——“分红虚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