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项目大多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政府在其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公共项目仅靠国家财政投资建设已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吸引私人机构投资参与公共项目建设,提高投资效率是我国公共项目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模式就是通过政府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共同建设公共项目的最佳选择。它将实现参与各方的利益,其特点是弥补财政预算的不足;提高项目运作效率;提高公众的社会福利,通过借助私人机构的力量满足公众对公共项目的需要。本文在研究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公共产品理论,从公共产品的类别、特征入手,综合论述了公共项目的属性和适用的融资方式。分析PPP模式在英国的起源与发展,并通过英国(Hilly field学校)、中国成都市(自来水六厂B厂)、上海市(浦东自来水公司)案例的比较研究,探寻PPP模式一般性的经验和框架:包括PPP模式的融资程序(立项与可行性研究、选择私人合作伙伴、项目建设、运营、移交)、制度安排、政府管理机制(法律保证、监管机构、合同式监管、有效率的定价工具);通过理论归纳和案例比较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公共项目建设实际,探索性提出了在我国实施这一模式的前提条件,运行机制,制度制约及政策性建议。由于我国关于政府公共项目的数据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很难对政府公共项目进行比较完整的实证分析,因此本文试图以理论和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式,从PPP模式产生的历史渊源入手,揭示PPP模式的前景、内在动因和相关制度条件,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本研究来源于重庆市科委资助项目“政府特许经营项目融资(PPP)及运行机制研究”(项目号CSTC,2005CE6049)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西部城市PPP项目融资风险控制模式研究”(基金号7067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