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使RC框架结构在地震过程中不至于瞬间倒塌,研究者们提出了“强柱弱梁”的设计理念,抗震规范通过柱端弯矩增大系数调节柱端配筋面积保证“强柱弱梁”机制的实现,但多次震害显示,大量RC框架结构由于种种原因使柱端首先出现塑性铰,形成“强梁弱柱”式破坏机制。结构在地震中的破坏是动力荷载(地震动)作用下发生的,而非设计中的静力荷载作用,而规范中规定的地震力本质上是静力。在影响“强柱弱梁”实现方面,地震动作用影响很大,不同地震动作用下结构的破坏模式可能完全不同,因此,随机选取了100条地震动,对有限元模型进行动力时程分析,给出建议的计算配筋面积的方法,以供结构抗震设计使用。本文主要工作有:(1)根据模型的荷载以及场地类型等因素对结构进行计算配筋,建立了九个不同柱端弯矩放大系数的模型;模型选用了三类场地,根据相关论文中三类场地对应的剪切波速随机挑选了100条地震动,为了探究不同地震动幅值作用下结构的反应情况,将地震动分别调幅为0.2g和0.3g两种情况,通过对比找出结构反应的差别;将节点的破坏形式分为“强柱弱梁”型破坏和“强梁弱柱”型破坏,并将“强柱弱梁”型破坏细分为四种情况;根据结构的对称性和节点所在的位置以及约束情况对节点进行分类,为接下来各类型节点的破坏形式统计提供基础。(2)判断每条地震动下结构各节点的破坏形式,并对各节点的破坏形式进行统计,列出各节点“强梁弱柱”型破坏的数量,判断破坏相对比较严重的楼层,选择该楼层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该楼层各节点破坏形式进行细分,观察各种破坏形式随柱端弯矩放大系数增大时的变化规律;单独对柱铰的数量进行统计,观察柱铰数量随柱端弯矩放大系数的变化情况,并找出每层节点相对薄弱的柱端。(3)统计柱端和梁端屈服时的轴力和弯矩,研究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并给出柱端轴力和弯矩的相关性函数曲线;观察“强梁弱柱”情况下梁柱端弯矩和轴力的分布情况,找出没有实现“强柱弱梁”的直接原因;重新建立模型,对轴力和弯矩的相关性曲线进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