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艺术经历了现代主义之后,传统法则被一个个颠覆,新的观念争先登场。尤其进入20世纪后,更是各种流派各种理论相继攻城略地。从传统的模仿说、表现说和形式说到后现代的多元化局面,可谓壮观浩大。前者奠定了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理论基础,可以说后现代思潮之前其他理论基本是此三种学说的“变体”:“其他的艺术理论,或者可以视为它们的不同程度的变体,或者是将它们融会贯通之后的产物,或者是以不同的哲学基础对它们加以吸收”,而20世纪后半叶关于艺术的解读和探讨更是花样繁多,如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等等纷纷登场,却大多以艺术的名义探讨艺术之外的观念。总体看来,这些理论要么基于二元对立的哲学理念,把艺术抽象为形而上学的概念来解读。要么超出了艺术所允许的界限,消解了艺术的基本概念,冲决其所立本的限制,颠覆了艺术自身的逻辑关系。关于艺术本身的问题似乎有意回避。现象学作为20世纪一个重要的哲学流派,开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尤其意向性理论对于艺术的思考,有着独特的视角和理解。
本文以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及梅洛·庞蒂的现象学为依据,并结合尼吉尔·温特沃斯在《绘画现象学》的某些观点,尝试对于绘画的几个基本问题的进行梳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关于绘画作品的意向性。从绘画所表现的主题出发,一般人会认为,作品所画的图像便是艺术家早已想好的,并且相信作品实际产生的意义便是艺术家创作之前就已经设定好了的,创作过程仅仅是将某种意图按部就班的表现出来而已。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绘画创作是在一种不确定的、具有偶然性的意向性体验中完成的。其次,绘画过程中所运用的材料因素,如各种画笔和颜料都对作品和画家产生不同的影响。绘画材料作不是简单的绘画工具,而它们真正的作用只有在绘画的过程才得以显现,并构成最终完成作品的一部分。可以说,绘画的材料本就是绘画的目的之一。同时,绘画的造型元素与绘画材料一样具有开放性。造型元素是画面的基本形式内容,画家对于造型元素的运用并不是一种重新组合,而是一种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最后,绘画的看的方式的现象学探讨。“看”的问题涉及画家认识与把握世界的方式,它与视觉艺术的形式问题紧密相关。画家具有怎样的看的方式就有怎样的世界,通过看的方式主体与客体形成双向流动,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物象、情感、理性等因素在看的方式中展开、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