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皖麦50是宿州市农科所于1999年育成的450-500Kg/667m2高产抗倒小麦新品种,2004年3月经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年8月通过国家审定。其育种目标是针对当时淮北主栽品种皖麦19易倒伏的缺点,对其进行改良,围绕高产与倒伏这一主要矛盾,育成高产(450-550Kg/667m2)、高抗倒伏、中熟、中后期耐早、抗病和易栽培的品种。皖麦50的主要特点是高产抗倒,产量三因素协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皖麦50是宿州市农科所于1999年育成的450-500Kg/667m2高产抗倒小麦新品种,2004年3月经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年8月通过国家审定。其育种目标是针对当时淮北主栽品种皖麦19易倒伏的缺点,对其进行改良,围绕高产与倒伏这一主要矛盾,育成高产(450-550Kg/667m2)、高抗倒伏、中熟、中后期耐早、抗病和易栽培的品种。皖麦50的主要特点是高产抗倒,产量三因素协调,后期耐旱,抗干热风,产量潜力大。经多年多点试验和大面积示范,表现高产稳产和具有广泛的生态适应性,很快成为
其他文献
以3种代表性株型水稻为材料,研究了冠层叶倾角分布、光合有效辐射分布及光合速率规律,从而提出具有相应生态适应性的水稻群体“株型—辐射—光合”模型和关键生育期的理想冠层结构指标,为水稻理想株型育种与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构建水稻冠层几何结构的模拟模型,实现7个不同生育期内冠层不同高度的有效叶面积指数ELAI的模拟,以及不同生育期不同高度叶层上叶倾角分布的模拟。利用不同年份的田间试验资
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玉米粗缩病毒(MRDV)引起的玉米病毒病。近年来,玉米粗缩病在我国玉米主产区蔓延流行,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给玉米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由于目前国内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玉米品种,大多对玉米粗缩病表现感或高感,缺乏抗病品种,生产上主要运用农业措施和药剂处理等手段来防治玉米粗缩病,不仅成本高、污染重,而且防治效果较差。调整玉米播期,通常可以防治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但是特殊年份气候条件,
为了研究玉米在低磷条件下所形成的分子机理和反应机制。本实验通过cDNA-AFLP技术分离耐低磷的相关基因以及对在低磷条件下和正常磷条件下的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片段进行筛选、分离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如下:1.建立了适合提取玉米根和叶的总RNA的体系,并反转录成双链cDNA,完整性较好。2.运用cDNA-AFLP双酶切技术,获得120条差异表达片段,然后进行测序得到78条测序结果。3.利用生物信息学对
巢湖流域是安徽省重要的农业区域,小麦的种植在粮食生产的结构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然而不合理的施肥、病虫害影响,再加上多变的自然气候现象导致的产品品质低、产量不高以及由此而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制约了巢湖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信息技术在农业中逐步发展,为传统的农业科技的深入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道路,作物模型的成功开发和应用促进了对作物生育规律由定性描述向定量分析的转化过程,其具有较强的
本文以三系超级稻“Ⅱ优明86"为研究对象,阐述了该品种的选育经过及繁殖种技术要点,初步总结了两个不同生态区高产栽培技术,全面分析了新型营销模式和多种营销举措的实施效果,必将为品种推广和营销创新带来新的启迪。“Ⅱ优明86"是三明市农科所于1996年用“Ⅱ-32A"与自选新株型恢复系“明恢86"配制育成的高产、优质、抗病、中熟超级杂交稻。2001年8月通过了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安徽隆平高科买
进入20世纪以来,人类的发展进入了高速度的时代,经济发展的同时科技工业也飞速发展。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计算机工业,已经融入各行各业,产生了诸多的交叉学科。虽然进入新世纪的时间不长,但是计算机工业也产生许多变化,从原来的纯数据管理阶段逐渐进入了知识管理的新时代,知识管理对许多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曾经作为哲学领域常用的“本体(Ontology)”一词逐渐被引入知识管理研究中,从语义和知识层次上看,它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水稻开花是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该期间高温天气在我国长江中下游稻区频繁发生,尤其是在空气湿度低于30%,气温高于35℃的高温d气下,导致水稻蒸腾加大,花器官发育不良和授粉行为障碍,结实率严重下降。特别是近年来长江中下游稻区高温在水稻生育中后期常频繁发生。因此,开花后高温逆境引起水稻产量和品质的不稳定性一直是困扰该稻区生产的
2005年安徽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小麦主产区实施为期5年的高产攻关,并把这一项目列入了“十一五”规划。强调要把小麦高产攻关作为安徽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作为推进区域化布局、优质化生产的有效途径,采取综合措施,提高单产和品质,力争到2010年全省小麦增长25亿Kg。根据安徽省小麦的生产实际,推广安徽江淮区域小麦高产工程技术分段控制指标与相应技术,中低产田改造新技术,秸秆还田技术和肥料高效利用等技术,丰
作物秸秆是一种数量多、来源广、可就地利用的优质有机肥源,并含有相当数量的作物必需的碳、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秸秆还田是当前缓解有机肥源不足的一项有效措施,也是增加土壤有机物投入,保持土壤生产力的重要途径。秸秆直接还田后,还具有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等作用。安徽淮北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农作区,土壤主要为砂姜黑土,质地粘重,易旱易涝,适耕期短,且有机肥投入不足,农业
水稻的倒伏不但导致产量下降,而且引起品质变劣。因此,倒伏问题已成为水稻高产和优质的重要限制因子。在与抗倒性有关的诸多因素中,株高是最重要的因素。根据材料力学原理,茎秆的抗折断力与株高的平方成反比,显然降低株高是提高水稻抗倒性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以籼型优良恢复系9311为轮回亲本,通过多代回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水稻显性半矮秆基因Sdd导入籼型背景下,对稳定株系SD9311-1,SD931